管理规定 科室管理 质量控制服务沟通
返回首页

临床与检验是靠沟通服好务的(8)

时间:2010-04-13 22:04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六、重视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 

   1、 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生化分析的自动化,一方面减少了填写检验报告的误差,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测定结果进行审核的要求。审核结果主要是对异常结果的分析取舍。
   如酶多项增高个别降低,往往提示酶活力过高导致酶反应底物耗尽,应检查反应曲线加以判断;葡萄糖、碳酸氢根过低、同时钾离子过高,往往提示标本未经分离放置时间过长所致;LDH、AST、TP升高,ALT升高不明显,GGT、Bil下降,往往提示标本严重溶血;
  值过低或负值的肌酐、尿酸常提示黄疸标本;多项分析结果过低,往往提示标本稀释或由于标本中纤维蛋白凝块、样品针部分堵塞导致加样不足所致。因此,对异常结果,要认真分析、复查、必要时应与临床取得联系。

  2、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对话:临床医生对实验数据的评价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最熟悉病人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发展过程,实验数据是否符合临床诊断是衡量实验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经常、定期和虚心听取临床医生意见,介绍实验室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时追踪到任何一个产生误差的因素,使我们不断的完善制度,从而,推动检验事业的发展。

  男  性,55岁,门诊采集血样(无溶血),测得血K浓度6.9 mmol/L(正常3.5-5.0),其它实验室检验结果正常。在住院期间,血K波动在3.9-4.5 mmol/L之间。调查发现,门诊采血时,使用了压脉带,并握紧拳头。而在病房内,血样通过留置静脉导管采集。

   假性高血K的原因在于门诊采血时,在使用压脉带的情况下,病人不断握紧放松拳头以促使静脉突起,前臂肌肉的收缩导致了K的释放。因为在肌细胞去极化过程中,细胞内负电荷减少,导致了细胞内K的流出。这种影响可达1-2 mmol/L。有一健康检查者,静脉穿刺时握拳引起的偏差高达2.7 mmol/L。

   男性,40岁。无溶血标本血K为8.0 mmol/L而住院。入院后即进行降K治疗,但不见效果,治疗后血K仍为7.5 mmol/L,此时,病人已出现意识模糊,肌肉出现疼痛性痉挛以及呕吐。此时,医生即要求进行急诊全血血K测定,其结果为2.7 mmol/L,即终止降K治疗,血常规检验结果为:WBC: 20*108/L, PLT : 480*109。

  引起血清高K的原因在于标本中的血小板溶解,以及在离心过程中K的释放,而使用全血测定时,血小板保持完整,因而用ISE测定的K反映了真实的血K浓度,事实上,病人在开始治疗前血K应在正常范围内。

   女性,75岁。因意识模糊而住院。其电解质结果极不正常。Na 162 mmol/L(正常 135-145);Cl 125 mmol/L(正常 100-108)。住院三天后,血Na和血Cl恢复正常,意识也变得清醒。出院时病人抱怨医院的伙食质量,并且抱怨医院拒绝供应她喜爱的汤。

   原来,她的高钠和高氯是由于其在10小时内,喝了三种不同种类的汤(蔬菜鸡汤,土豆汤,排骨土豆汤)各二碗。总的钠摄入量为1338-1873 mmol/L。即便是体内稀释后仍然引起了高钠和高氯。其意识模糊是由于钠的高渗作用使脑细胞脱水所致。

l 一位85岁的女性贫血病人得到如下血液学检验结果:Hb 10.3 g/dl, WBC 9.2*109/L, PlT 354*109。一周后,检验结果为 Hb 22.9 g/L, WBC 3.7*109, PlT 78*109/L。测定重复了三次,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但到了第四次,得到了与住院时相近的数据:Hb 10.2 g/L, WBC 8.6*109/L, Pl 355*109/L

   引起偏差的原因是试管内血液采集过量,以致于在试管盖后的气泡无法移动到管底,使得管内血液在摇摆混匀器上无法彻底混匀。而经过三次复测后,相当数量的血液被吸出,使管内有了一定的空间而能彻底混匀。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