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医院看病,排队等了大半天,和医生见面却不到3分钟就被“打发”了,你会怎么想?如果你的家人动手术,按潜规则你要给医生送上红包,医生接了你会骂,但若医生不接你会不会更加不安? 每个人都会生病,总会有人住院、做手术。医生开大处方赚钱、出现医疗事故后篡改病历等,相关事件层出不穷让我们越来越不相信医生。于是,有人在家人做手术时用摄像机拍下全过程,以备和医院打官司;有人拿到处方后反复掂量,这些药该不该拿,有没有用?
另一方面,医生的不安全感也日益增强。面对情绪激动的病人及其家属,他们轻的会挨骂,严重的会挨打,手术失败甚至还要应对官司。年轻的医生会被告知,面对病人你要小心,保护好自己非常重要。于是,护士戴钢盔、医院请警察当保安的事情出现了。
医患关系如何和谐,关键在于医生怎么做。就沟通和医术而言,我敢说,成功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比娴熟的医术对疾病的治疗更有帮助,人文精神应该是拯救医患关系的一剂良方。
三句话说死一个病人
我常提起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它让我难忘: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一个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说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怎么了。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问我早干吗去了。”他上午11点半离开诊室,下午4点嘴唇发紫,晚上8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点就去世了。
时下,在我们的医院和医生那里,只见药物和手术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几乎成了绝对稀缺的资源,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调查显示,在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所占比例不到20%,80%源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
现代医学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但由此而来的“唯技术”化倾向却偏离了医学的根本目的。有国外专家总结说,现代医学有高科技、反自然、不人道以及高代价、低覆盖等缺陷,其中人文关怀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中心论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切使得原本神圣洁净的医学成为现代人们诟病的对象。技术进步的同时,人文精神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张扬,这是现代医学面临的巨大困境。
你只是观察而我是在体验
美国医学哲学家图姆斯,患有多发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身体处于高位截瘫的境况,她在病中以她特有的病患角色(痛苦体验)、女性身份(细腻体察)、哲人头脑(智慧体悟)打开了另一扇门,发表了《病患的意义》一书。她认为,在病人那里,患病是完全由个体体验到的,而在医生那里,疾病只是作为医者的认识。因此,她在治疗室里高声申辩:“大夫,你只是观察,而我在体验”!这句话后来成为医学人文的箴言。
医学,不仅要始终紧盯着病魔,更要体现出对“全人”的心身照顾。医学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医患间的有效沟通体现的。
不要把病人当个“病”来看,而是要首先将其视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站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去看他身上的病,去感受疾病可能给他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只有这样,医患才能实现真正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