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及消毒方法(8)
时间:2010-04-05 19:24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次
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 6 个月~5 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 90 %)。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麻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弱,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失去活力,对紫外线或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媒介者若能在户外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达30 分钟,即不致再感染他人。病毒在患儿前驱期及出疹后 5 日存在于鼻咽和眼分泌物及血和尿中。感染后产生抗体。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免疫力可维持 4~6 年。被动免疫制剂如丙种球蛋白等注射后,免疫力则维持3~8 周。
12 .风疹病毒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病程短、麻疹样皮疹、颈、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多见于冬春两季, 5 岁以内小儿较易发病,成年人也偶有发生。孕妇患风疹后能引起胎儿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病毒存在于患儿出疹前 5~7 日及出疹后 8 日的鼻咽部、血及尿中。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弱,气温37 ℃ 中仅存活 1 小时,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病毒以呼吸侵入患儿呼吸道粘膜、颈淋巴结,在此繁殖后侵入血流导致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浅淋巴结肿大及皮疹。除皮疹、呼吸道轻度炎症及淋巴肿胀外,不见其它病理改变。孕妇在妊娠期感染风疹,胎儿可感染先天性风疹,并导致各种先天性畸形,其发生与风疹感染的早晚有关,一般在妊娠期初3 个月,正在胎儿各种器官形成期,患风疹发生先天性畸形可达 40% 以上。先天性风疹患儿体内可长期带病毒,排病毒时间可达 12~16 个月。潜伏期 14~21 日。前驱期约半日至 2 日,症状轻,可被忽略,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度咽炎或结膜炎,或有呕吐、腹泻,耳后、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有轻度压痛,待皮疹出透后,逐渐缩小。可在软软腭及咽门见到红色出血性、针头大小粘膜疹,舌尖红。发疹期为发热后 1~2 日出疹,首先见于面部, 24 小时内波及全身,但较稀疏,手掌、足趾多无疹。皮疹为麻疹样斑丘疹。部分患儿背部可呈一片红色,有猩红热样皮疹。皮疹3 日退净,曾称“3 日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发疹期淋巴结肿大达高峰,可持续3~4 周才消退,肝、脾轻度肿大。
先天性风疹可表现为多样,严重可致流产、死胎;先天畸形如心血管畸形、白内障、小头畸形、智力障碍,骨发育不良等多见;或于出生后表现为肝炎综合征、间质性肺炎、脑炎等。
本病预后良好,主要为休息与对症治疗,有高热者用小剂量退热剂。
最重要的是预防孕妇患风疹,以减少先天畸形的发生,妊娠 4 个月以内若患风疹应终止妊娠。小儿尤其是女孩 1 岁以后及易感育龄妇女应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13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领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和关节炎等。疾病常见儿童及青少年,成人偶发。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等症状。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并发症,成年男性可发生睾丸炎,多在腮腺肿大后 1 周左右,成年女性可致卵巢炎。
腮腺炎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 2~5 分钟即被杀死。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