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规定 科室管理 质量控制 服务沟通
返回首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

时间:2010-04-19 22:19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按卫生部《可感染人间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简称《名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列为危害程度第2类病原微生物,根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HIV以血液传播为主,通过共用针头吸毒、使用被污染的血制品及血液是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国外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多有报道,HIV抗体检测实验室以检测血液样本为主,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止实验室交叉感染,我们仅对HIV抗体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HIV危害程度分类

HIV危害程度属于第2类病原微生物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1.HIV抗体检测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属于非病毒培养的实验,仅为血清学检测,按《名录》要求,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HIV抗体检测实验室中操作。
2.HIV分离、研究  HIV分离、细胞培养及研究工作按《名录》要求,应在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中进行,因此不作探讨。

三、实验室要求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应按国标《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及《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要求设置。
实验室主要配置:酶标读数仪、洗涤仪、离心机、洗眼装置、生物安全柜。
其中,生物安全柜应放置在没有气流明显流动的地方,避免生物安全柜在工作时受到外界气流而影响了正常的内部层流。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1.实验室危害评估  对新建或已建的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必须作一次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评估内容应根据各实验室现况、条件、人员,以及具体实验活动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2.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各类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样本的处置与保藏管理、仪器的安全使用、消毒隔离措施、应急事故处理、实验废弃物处理、人员健康定期医学监护制度、职业暴露处理等。
3.个人防护  实验室工作人员所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不使用标志不清或破损的防护用品。同时应根据本实验活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正确使用。一次性的用品不可反复使用。

五、样品采集

HIV抗体检测主要采集血液样品,样品采集的工作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
样品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清楚意识到待检样品的潜在感染性,操作时须戴手套(如果采集已知的HIV感染者或病人的样本时,应戴双层手套),提倡使用真空采血器,若使用普通的注射器,采血后,不得用手摘取针头,不得给注射器重新“戴帽”,避免刺伤手。针筒内的血要小心缓慢地沿管壁注入试管内,防止血液外溅。
盛有血液的试管必须及时加盖,并放置于稳妥的试管架上,防止倾侧。试管在注入血液前应认真检查试管底、管壁有否裂纹和破损。
使用后的真空采血器或普通注射器及止血棉球都含有待检样本的血液,必须立即放入内含消毒液的容器内,按有关要求消毒一定期限后,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或放置于生物废弃袋中,在密封的情况下送去作高压灭菌处理。

如果因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监测需要,在现场采集样本时必须注意:(1)大面积采血时,尽可能不污染采血现场,工作台面应采用一次性的台布铺垫;(2)受检人员较多时,可能出现较混乱场面,应有工作人员注意维持工作秩序,防止人群弄翻已采好的血液样本;(3)必须备足消毒液,以便对被污染的环境及时有效地进行消毒处理;(4)工作完毕,应该将所有的样本采集的残余物质用一次性台布包裹集中放置于生物废物袋(注意:针头等锐器应放置于耐扎的容器内)带回单位高压灭菌后作无害化处理;(5)离开现场前,对现场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6)采集的血液样本要按照有关规定运输回本单位。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