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是目前血脂异常治疗中注意的重点。但随着降脂研究的进展,仅以LDL胆固醇(LDL-C)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性的依据渐显不足,有的高LDL-C者并无冠心病表现,不少冠心病患者LDL-C并不高,药物降低LDL-C后仍会有冠心病事件发生。近期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est of Scotland Coronary Prevention Study,WOSCOPS)亚组分析表明,普伐他汀对减少发生冠心病危险的有益影响不能完全由LDL-C下降来解释〔1〕,胆固醇与复发事件研究(Cholesterol and Recurrent Events,CARE)试验中普伐他汀治疗总效果的33%不能归功于LDL-C水平变化〔2〕。其他危险因素的研究中,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关系再次得到重视,甘油三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即通过影响LDL异质性而间接产生〔2,3〕。结合甘油三酯对LDL异质性的影响,全面考虑LDL量、质的变化,可望能更好地评估冠心病危险性。 一、LDL异质性的内涵 作为血液循环中运载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LDL由20.0~27.0 nm、密度1.019~1.063 g/ml的颗粒组成。早在1951年,Gofman等已用制备性超离心技术表明,LDL至少可分为3个亚组。LDL异质性有丰富的内涵,包括颗粒大小、密度、电荷、化学组成等理化性质和代谢特性的不同变化。80年代以后,随着生化技术的发展,使LDL颗粒大小、密度的分析成为其异质性研究的突破口,特别是Krauss和Burke〔4〕的研究表明,在超离心得到LDL组分后,可用密度梯度凝胶电泳研究其颗粒大小;McNamara等〔5〕改良可直接采用血浆行密度梯度凝胶电泳研究LDL亚组后,使LDL异质性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成为可能。目前多用非变性密度梯度凝胶电泳法和密度梯度超离心法,根据LDL颗粒大小和密度,将LDL分为3~7组。颗粒大小与密度之间负相关关系已有充分研究。Austin等〔6〕提出,将LDL中以颗粒大(≥25.5 nm)而密度低为主者称为A型,以小(≤25.2 nm)而密颗粒为主者归为B型,两者之间属于中间型,即I型。以密度而言,通常将1.025~1.034 g/ml称LDL-I,1.035~1.044 g/ml属LDL-II,1.045~1.060 g/ml属LDL-III。但在不同研究中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二、甘油三酯对LDL异质性的重要影响 小而密的LDL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因素对某些患者有重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因素对小而密LDL的产生具有更广泛更重要的影响,血甘油三酯水平是决定LDL异质性最主要的环境因素〔5-7〕。Austin等〔8〕发现,具有B型LDL者血甘油三酯水平是A型者的2倍,血甘油三酯水平较低(<0.5 mmol/L)者常为A型LDL,较高者(>2.0 mmol/L)多为B型LDL。McNamara等〔9〕研究表明,LDL大小随血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在法明翰3~4年的研究中,56%被调查者的LDL分布特征发生改变,15%随血甘油三酯变化而在A和B型中发生转换〔5〕。人群中小而密LDL分布的偏态性特征与甘油三酯分布的偏态性相对应。多数研究中甘油三酯水平与LDL大小、密度的相关系数γ值在-0.60~-0.80之间,甘油三酯的变化可解释约40%的小而密LDL变异。甘油三酯影响小而密LDL形成的主要学说是脂质交换理论,循环中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较高时,与富含胆固醇脂蛋白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介导下发生脂质交换,使LDL输出胆固醇酯,收回甘油三酯,随后LDL内甘油三酯经肝脂酶作用水解,产生小而密LDL。 三、小而密LDL与甘油三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LDL大小和密度异质性的临床研究发现,小而密LDL与冠心病存在密切相关性。Crouse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