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游离脂肪酸在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时间:2010-03-24 11:21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中血清和/或肝脏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

  一、FFA增加的原因

  食物中的脂肪被肠粘膜吸收后,以乳糜微粒的形式进入血循环,把脂肪运至脂肪组织,以TG形式保存。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可以激活激素敏感脂肪酶,使脂肪组织以FFA的形式释放脂肪,并运输到肝脏。FFA进入肝细胞后,或经线粒体β氧化生成ATP,或重新转变成TG,并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的形式分泌入血。此外,肝细胞还可自身合成FFA,尤其是在碳水化合物供应过量时。目前认为,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环节有(1)FFA运输至肝脏增多(2)肝内FFA合成增多(3)脂肪酸β氧化受损(4)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1]。但是在脂肪肝患者中,仅有一部分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肝脏的游离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或合成增多以及脂肪酸β氧化减少,引起肝细胞内FFA含量增多时,容易发生脂肪性肝炎。

  1.FFA摄入过多:长期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经小肠吸入血的乳糜微粒增多,在外周组织被摄取利用后生成的FFA转运入血量及被肝脏摄取量也随之增多。在此状态下,由于肝细胞脂肪酸β氧化正常,而肝脏合成TG的能力相应增强,故肝细胞内并无FFA蓄积,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TG增加而仅形成单纯性脂肪肝。因此临床上脂肪性肝炎的严重程度未必与肥胖、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相关。

  2.脂肪组织分解释放FFA增多:临床上,禁食饥饿、体重骤减、小肠旁路手术是脂肪性肝炎的常见病因[1]。在这些状态下,脂肪组织分解加强,释放FFA增多,导致血液和/或肝细胞内FFA含量增高。妊娠期体内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活性物质增多,激活脂肪酶,加速脂肪分解,是妊娠急性脂肪性肝的发病机制之一。

  近年来,胰岛素抵抗与FFA升高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肥胖、Ⅱ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以及脂肪肝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目前普遍认为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的主要原因。肥胖时体内脂肪细胞肥大和增生,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活性下降,同时组织细胞膜上Ca2+-ATP酶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内钙抑制了胰岛素的作用,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一旦产生胰岛素抵抗,就会减弱/损伤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FFA增多。另一方面,FFA也能加重胰岛素抵抗。体外细胞培养表明,FFA能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分泌胰岛素,并可能通过PTP1B抑制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加重胰岛素抵抗[2]。

  3.肝内FFA利用减少:脂肪酸β氧化减少,导致肝内FFA利用减少,亦是FFA增多的途径之一。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过程中,使还原型辅酶Ⅰ/辅酶Ⅰ比值增高,破坏肝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状态,进而抑制三羧酸循环,导致肝脏内脂肪酸氧化减少[3]。冠心宁、乙胺碘呋酮、哌克昔林、α-干扰素等药物则可通过选择性地损害线粒体DNA的转录或降低线粒体DNA的复制,影响脂肪酸β氧化,导致肝细胞内FFA蓄积[1]。脂肪酸β氧化受损也可能是妊娠急性脂肪性肝的发病机制之一。Gimbert等[4]研究发现,正常妊娠晚期大鼠肝细胞线粒体中链脂肪酸β氧化及三羧酸循环减少,FFA含量增加。如果向孕鼠注射17-β雌二醇,则可诱发急性脂肪性肝的发生,故推测过高的雌激素影响了脂肪酸β氧化。

  二、FFA对肝脏的损伤

  1.FFA的细胞毒性:FFA是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两性分子,FFA作用于肝细胞,可导致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虽然增多的FFA仅占肝脏脂质的极小部分,但体外细胞培养研究表明,极低浓度的FFA即可损伤生物膜:0-10mM的FFA可改变肠粘膜的通透性,导致粘膜受损;4mM的油酸能损伤内皮细胞。因此,血清或肝脏中FFA浓度略有增加即可损伤肝细胞。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