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我院对检验高科技设备的投入,检验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尽管我们在检验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现将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的因素及对策综述如下。
1 标本采集前的影响[1]
1.1 患者的状态 多种文献指出,剧烈运动30分钟血清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血清钾(K+)减低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上升41%,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也明显变化,精神紧张、剧痛、极度恐惧均可使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增高。
1.2 患者的饮食 有研究表明一顿标准餐后取血可使血中甘油三酶(TG)增高50%,葡萄糖(GLU)增高15%,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尿素氮(BUN)及尿酸(UA)增高,进食高脂肪食物可引起TG的大幅度增高,餐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其血清常出现孔糜状,影响到许多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1.3 药物的作用 不少药物服用、注射、输液后会影响到检验结果,如服用大剂量Vit C可使酶法测定血中GLU、胆固醇(CH)、TG的结果呈假性降低,大便隐血试验呈假阴性[2]。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后可使血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CK、肌酐(Cr)、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胆红素降低,采血前服用降糖药影响GUL测定的真实性等,使用抗生素会影响血液培养呈现假阴性。
2 临床血标本采集错误
2.1 静脉穿刺 常将压脉带捆扎过紧,捆扎时间长,静脉显露不佳时,习惯用手在采血部位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某些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可使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标本溶血[3];可导致血清K+、LDH等升高,血液分析引起红细胞计数(RBC)、压积减低。
2.2 抗凝剂的使用 血细胞分析宜用EDTA-K2抗凝血试验及血沉使用109mmal/L枸椽酸钠溶液,采血后不及时与抗凝剂混合或随意摇动几下不充分混合。或比例过高、过低均可影响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沉的测定结果。据文献报道,当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分别为1∶9和1∶5时,PT分别为11.8S和18.7S,两者结果存在显著差异[4]。
2.3 采血顺序颠倒 同一患者进行多项检验时,应先采抗凝管然后再采其它管,如颠倒结果会因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长,影响凝血试验的准确性[5]。
3 标本采集后工作态度的影响
3.1 送检不及时或送检后检验人员由于工作忙没有及时检测,致使结果不准确,如因血细胞的糖酵解使GLU降低、血浆K+升高、Na+降低、酶活性下降。血气分析标本置室温保存,血细胞在体外继续进行新陈代谢,使PH及氧分压(PO2)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CO2)上升[6]。
3.2 送检标本放置不当,如标本放置在阳光直射处或暖气附近,造成血液浓缩。冬天放在窗户前易发生血液冻结产生溶血,致使检验结果不准确。
3.3 委托病人或家属送检,若出现标本打翻在地,重新捡起来造成标本污染或送检途中不断振摇标本,使标本溶血或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等。
4 对策
4.1 应提前嘱咐受检者保持充足睡眠,情绪稳定,空腹采血时间不宜延长,否则会因饥饿使GLU、ALB降低、胆红素升高。宜在用药前或停药2天后采血,不宜在采血前一天饮酒或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上情况若无法避免,则应在化验单上注明。
4.2 应坐着或卧着采血,压脉捆扎不宜过紧,避免在炎症、水肿、淤血等处穿刺。采用真空管既可避免用错抗凝剂又可防止标本溶血,抗凝剂比例适当,混匀充分。进行多项血液检验时,宜先采抗凝管,凝血试验必须放入第二管,然后再采无抗凝管,避免在输液、输血同一肢体部位抽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