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各种可能影响cTnI测定因素的存在,就给判断cTnI参考范围和变异系数,分析测定的干扰因素,决定诊断的窗口期及诊断和预后的界值等带来困难。解决cTnI测定的标准化问题,已是众望所归。Katrukha等用不同的免疫学方法分析在人坏死组织的血清中cTnI被蛋白酶降解的情况时,发现位于氨基酸残基30~110之间的片断高度稳定,不被降解,这可能是由于其与cTnC形成复合物之故。因为游离cTnI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只有5 min,他们认为,血清中的cTnI主要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Giuliani等利用ELISA夹心法,分别测定了血清中cTnI、cTnI-cTnC和cTnI-cTnC-cTnT的复合物。结果发现,血清中cTnI的主要形成二聚体复合物cTnI-cTnC。根据cTnI的C末端易被降解,及其易形成复合物的特点,有理由认为,血清中的cTnI,是以其C末端被降解的形式,稳定存在于肌钙蛋白复合物中。这也就为解决cTnI测定的标准化问题提供了思路。Shi Qinwei等认为,若某一标准品为cTnI所有抗原表位等摩尔浓度的混合物,并且测定中所有抗体,能够识别血清中最稳定cTnI片段上的抗原表位的话,会有助于cTnI测定的标准化。鉴于cTnI复合物在有螯合剂存在的情况下易解离的特性,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得到的两种cTnI-cTnC单链多肽:ScTnI-C和ScTnI-C-2(ScTnI-C由全长的人cTnI和cTnC组成,ScTnI-C-2由人cTnI28~110片段和全长cTnC组成),经单抗亲和层析纯化后,均可作为标准品使用。 3 cTnI 测定的临床意义 3.1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WHO推荐患者有胸痛、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异常三项指标中两项符合,即可诊断为AMI。其典型病例易确诊,而不典型病易被漏诊。25%的AMI患者心电图无异常改变,故对这部分病人血清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常用AMI的血清指标有: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T(cTnI)等。这几项指示在AMI时的血清学行为如表1所示。 表1 诊断AMI有关指标的血清学行为 由此可见,cTnI在特展品及ROC效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在AMI发生初期,其敏感性较差,但其诊断的窗口期最长,可达7-9天.另外,作为诊断AMI“金标准”的CK-MB,由于采用催化活力单位,易受同工酶(CK-BB,CK-MM)等亚单位的干扰,使结果偏高产生假阳性,如采用质量浓度单位,CK-MB的特异性问题仍无法解决。因而,对似AMI患者,早期血清指标要做:Mb、CK-MB两项,MB仅为过筛试验,CK-MB(-)、cTnI(+)者你认为是高危患难者,CK-MB(-)、cTnI(-),临床症状可疑者,需做3,6,9,12h cTnI动态观察。以减少AMI的漏诊,因为cTnI在胸痛10h对AMI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ROC效率均为1.00。 3.2 监测AMI病人的溶栓后再灌注情况,胸痛缓解,ST段改变恢复正常以及再灌心律失常是冠脉再通的指标,然而这三项指标仅表现于15%的患者。基于外周血CK、CK-MB酶活性变化曲线,对于再灌注的效果只可作精略的回顾性评价。成功监测接受深栓治疗患者的再灌注,可以使一部分溶栓失败的病人受益于进一步的介入治疗。Apple等对25例AMI患者溶栓前后cTnI、CK-MB及Mb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应,发现冠状动脉再通者cTnI、CK-MB及Mb值于溶栓90min后均显升高,而冠脉依旧栓塞者以指标升高不明显。并且发现如果以溶栓后90min与溶栓前cTnI差值为指标,可于溶栓90min内较好地反映再通情况,敏感性优于CK-MB及Mb。 3.3 对伴有创伤横纹肌溶解、心肌损伤患者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