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 微生物类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3)

时间:2010-04-13 22:13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这种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通过脾脏时被截留后在巨嗜细胞内破坏。当这种破坏不能被骨髓的增生所代偿时,溶血性贫血就出现。

2.临床特征 少数新生儿期就出现核黄疸,大多数在儿童期发病,轻型病人到成年时才诊断。偶尔可以表现为急性溶血或溶血危象。典型病例为中等度脾肿大,慢性溶血性贫血。阳性家族史非常重要,无家族史者为自发性突变。

3.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除渗透脆性增加外,还有外周血涂片上小球性红细胞增多,且大多在10%以上,可高大60~70%;自溶血试验溶血大于5%;酸化甘油溶血试验阳性。

血涂片和阳性家族史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若小球性红细胞大于10%,渗透脆性增加,有阳性的家族史,无论有无症状,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即成立。

脾切除可以永久性消除溶血。如果脾切除后仍出现溶血,则应考虑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不正确。


(二)葡萄糖-6-脱氢酶缺乏症

1.概述 在已发现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中,葡萄糖-6-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o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有此两种血统的人群中,地中海区域也较常见。

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以伴性不完全显性方式遗传。携带G6PD疾病基因的男性和纯合子女性为疾病患者,而杂合子女性因两条X染色体中一条随机失活,细胞G6PD的表达很不一致,可从正常到明显缺乏不等。
WHO将G6PD基因突变形成的变异体分为5类:Ⅰ类:严重酶缺乏,慢性溶血性贫血;Ⅱ类:严重酶缺乏,间断溶血;Ⅲ类:中度酶缺乏,药物或感染诱导间断溶血;Ⅳ类:酶活性正常,无溶血;Ⅴ类:酶活性升高,无溶血。后两类无临床意义。

G6PD活性降低,使细胞的还原能力(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还原型谷光苷肽)缺乏。这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重要生理基础。有被氧化可能的物质,如血红素的亚铁离子、血红蛋白和其他结构蛋白的巯基被氧化而损伤,使红细胞变得僵硬,易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嗜细胞破坏而导致溶血。

2.临床特征 G6PD临床表现有4种类型。①急性溶血性贫血(aute hemolytic anemia):患者在疾病稳定期无贫血表现,只在某些诱导因素作用下才发生。常见的诱因有药物(伯氨喹)、感染和某些代谢紊乱状态(糖尿病酸中毒)。②先天性非球性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ongenital nonspherocutic anemia):患者多为Ⅰ类变异型。其共同特点是体外酶活性降低,且极不稳定。患者在新生儿期即可有黄疸和贫血。溶血无明显诱因。药物和病毒感染可加重溶血。一般是轻到中度贫血,间歇性黄疸,网织红细胞10~15%,少数患者有脾大。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t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多于出生后一周内发生黄疸;④蚕豆病(favism):以儿童居多。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5月),患者具有进食新鲜蚕豆或哺乳期婴儿有母亲进食蚕豆史,摄入蚕豆后数小时至数天突然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头痛、背痛、恶心、寒战和发热,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黄疸。蚕豆并非引起所有的G6PD缺乏症患者发生溶血,同一患者也不是每次进食蚕豆均发病。所以,发病机理不清楚。

3.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G6PD活性筛选试验(表8-5-2)和定量试验。前者不能有效的检出女性杂合子,有条件的应提倡使用后者。

表8-5-2 G6PD活性筛选试验及结果

试验

正常 中度缺乏 严重缺乏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75% 31~74% <30%

(还原率)

脐血>78% 脐血41~77% 脐血<40%

荧光斑点试验(显荧光)

<10分钟 10~30分钟 >30分钟

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

紫蓝色 淡紫蓝色 红色

Heinz 包涵体试验

<30% >45% >45%

(≥5个包涵体的RBC)

     

 

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敏感性最高;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特异性最高。Heinz 包涵体试验阳性主要在溶血期间。
每一个阵发性出现的、伴Coombs试验及酸溶血试验阴性的、具有高发病率人种血统的男性急性溶血患者,都应考虑到G6PD缺乏症的可能。
G6PD缺乏症的诊断依靠实验室证据,阳性家族史非常有用。筛选试验中两项中度异常,或一项中度异常伴排除其它血红蛋白病后的Heinz 包涵体试验阳性(>45%),或一项中度异常伴阳性家族史,或一项严重异常,或定量测定酶活性异常,即可确定诊断。
具备以下标准者诊断为G6PD缺乏所致的急性溶血:符合G6PD缺乏症的诊断;有急性溶血的证据;有服用可疑药物或感染的历史。
具备以下标准者诊断为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符合G6PD缺乏症的诊断,G6PD活性严重缺乏或接近于零;符合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排除其他红细胞酶缺乏及异常血红蛋白病。
具备以下标准者诊断为G6PD缺乏所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符合G6PD缺乏症的诊断;符合溶血的诊断;成熟儿血清总胆红素>205.2μmol/L,未成熟儿>256.5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黄疸者。
具备以下标准者诊断为蚕豆病:符合G6PD缺乏症的诊断;半月内有进食蚕豆史;有急性溶血的证据。
急性溶血期,G6PD活性正常而又高度怀疑为G6PD缺乏症的病例,建议在急性溶血期2~3月后复查G6PD活性,将准确地反映G6PD活性而肯定诊断。因为G6PD活性较低的红细胞迅速被破坏。

(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概述 免疫性溶血贫血(immune anemia)是一组由于红细胞表面结合抗体或/和补体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同种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和药物免疫性(自身抗体型、免疫复合物型和半抗原型)溶血性贫血。

2.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是诊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依据。但是,其结果与溶血的严重程度之间没有关系。进一步的试验可以帮助分类:①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过血型鉴定可以确诊;②药物性免疫性溶血常有明确的药物接触史,如睇波芬、大剂量的青霉素、一般剂量的头孢菌素、长期使用甲基多巴等,间接Coomb’s未加药物阴性,加药物后为阳性。③符合表8-5-3条件者可分别诊断为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