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肝脏炎症,其发病机制推测为环境诱发的、免疫耐受机制的丧失以及遗传体质共同诱导一种T细胞介导的对肝脏靶抗原的攻击,导致进行性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形成。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是AIH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
1.2.1 AIH 的主要自身抗体 按照美国肝病学会最新颁布的《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7](以下简称:自免肝指南),血清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型(anti-LKM1)和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anti-LC-1)认为是AIH常规诊断的自身抗体(表1)。在北美成年人中,96%的AIH患者出现ANA、SMA,或两者兼有;4%的患者抗-LKM-1和/或抗-LC-1阳性。抗-LKM-1在英国AIH患者中阳性率看起来较高,而且不伴有ANA和SMA。遗憾的是,AIH患者的自身抗体大部分缺乏疾病特异性,虽然ANA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不论其高滴度或低滴度都不能仅以此作为确诊指标。若常见自身抗体检测不到时,非典型的一些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typical pANCA)或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oluble liver antigen,anti-SLA)可以支持AIH诊断。最初认为抗SLA和抗LP(anti-liver-pancreas)是AIH中出现的两种不同自身抗体,后经研究证实为同一靶抗原,称为anti-SLA 或 anti SLA/LP,对AIH和AIH/PBC重叠综合征具有100%诊断特异性[8]。近年,SLA又被命名为 SEPSECS [Sep (O-phosphoserine) tRNA:Sec(selenocysteine) tRNA synthase]。
作者依据北京佑安医院多年来几万例次的检测结果分析,在我国肝功能异常患者中抗-SLA和抗-LKM-1均为少见的自身抗体,尤其是抗-LKM-1阳性者罕见,在各种肝病患者中检出率不足0.1%,可能与检测对象很少有儿童有关。而在6000例各种肝病患者中检出抗-SLA阳性者18例,其中17例符合AIH的诊断,表明抗-SLA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高度诊断特异性(99.7%)[9]。
1.2.2 AIH 的临床分型 自身抗体一直是AIH的分型依据,长期以来,将AIH分为两型还是三型一直存在争议。AIH-1型主要表现ANA和SMA,而AIH-2型以存在抗-LKM-1或/和抗-LC-1为标志,抗-SLA/LP曾被认为是AIH-3型的标志。美国肝病学会2010年自免肝指南中将AIH分为1型和2型,不再将抗-SLA作为AIH-3型的标志,认为抗-SLA可以同时见于AIH-1型或AIH-2型的患者。但是抗-SLA有可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提示一些重症患者激素治疗停药后易于复发。
2 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及其规范
2.1 目前常用检测方法 IIF、ELISA、免疫印迹法、全自动化学发光法及放射免疫法等。前三种方法更多被临床采用。ANA、AMA、SMA及抗-LKM首选IIF,其中ANA、AMA和抗-LKM阳性者可以选用其他方法继续进行分型或特异性抗体的测定,包括ANA谱、抗-ENA、抗-M2/M4/M9以及抗-LKM-1型等。
2.2 报告形式和检测程序的标准化 自身抗体测定可分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测定。定性结果以阳性/阴性表示;IIF及免疫印记法所报告结果一般为半定量,ELISA是定量测定方法之一,定量方法以IU/ml来表示。IIF方法检测自身抗体采用滴度报告结果,不同厂家的试剂可能推荐不同的血清(浆)稀释度,也可能采用不同的稀释方法。检测结果以倍比稀释度或者以几何滴度报告结果。因此,同一份标本在不同机构使用不同试剂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滴度结果。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ANA检测程序:临床标本应首先采用IIF进行筛查,筛查阳性或筛查虽然阴性但患者有自身免疫病症状者,继续进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确认试验(定量或半定量)。
2.3 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 正确的采集和运送标本是检测前质控的关键;检测应采用标准试剂盒和标准化检测程序;参加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各地区临床检验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各个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与其他各种检验项目一样,自身抗体检测每年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的评价。例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每年发放两次自身抗体质量控制测试标本,各个实验室依照自已的程序进行检测并上报检验结果,由临检中心进行最终结果的评估。自身抗体质量控制检验项目包括ANA、抗核抗体谱、抗-dsDNA和抗-ENA。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每年向质量控制检测合格实验室发放评定成绩以及合格证书。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闫惠平
参考文献
[1] Shoeufeld Y, Gershwin ME, Meroni PL. Autoantibodies[M].Second Edition. The Netherlands: Elsevier, 2007.
[2] Selmi C, Cocchi CA, Zuin M, et al. The chemical pathway to primary billiary cirrhosis[J]. Clin Rev Allerg Immunol, 2009,36(1): 23-29.
[3]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s[J]. J Hepatol, 2009, 51: 237-267.
[4] 邱德凯, 马雄. 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 闫惠平, 庄辉, 刘燕敏, 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学特点分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1): 12-16.
[6] Hu CJ, Zhang FC, Li YZ, et al.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What do autoantibodies tell u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16(29):3616-3629.
[7] Manns MP, Czaja AJ, Gorham JD,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J]. Hepatology, 2010,51(6): 2193-2213.
[8] Wies I, Brunner S, Henninger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antigen for SLA/LP auto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J].Lancet, 2000, 355(9214): 1510-1515.
[9] 赵艳, 闫惠平, 檀玉芬, 等.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7, 15(4):283-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