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溶血
在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造成溶血,溶血的标本可给测定带来很大影响。标本溶血后,细胞内含量高的物质进入血清,可造成结果升高,细胞内含量低的物质进入血清,则可使血清稀释,使测定结果降低。同时溶血还可干扰测定中的反应过程及比色,血红蛋白在431nm和555nm处有光吸收,所以如果在测定中选用此两波长,则可导致明显的假性增高。
(三) 存放
标本采集后,应进行及时处理并在合适的环境中存放,一般血液标本均应首先分离血清或血浆。有报道说,在未分离的血液中,Glu浓度会以每小时7%的速度下降,K+、CL+浓度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分离的血清或血浆一般应置于0~4℃的环境中,但对于多种用于酶活性测定的标本来说应注意到它们特殊的存放条件,如淀粉酶在25℃情况下可稳定一周,而CK在室温中4小时则活性即可出现明显下降;冰冻可是一些酶变性,LDH3、4、5在4℃环境中保存容易失活,而在室温条件下反而能稳定2~3天。所以一般情况下,各项测定均应及时进行,标本不宜存放时间过长。
四、结果分析
整个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发出结果,这一过程包括结果正确及时的传送和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临床解释。其中,虽然误送及遗失结果报告的情况也有发生,但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日趋普及,这一问题将会随之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检验结果作出客观而正确的临床解释。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根据“正常值”或“正常范围”,把结果分成“正常”和“异常”两类,然后简单的作出患病或不患病的结论。而实际上,所谓的正常值或正常范围,只是对一群所谓的健康人进行的测定,然后对这些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后所得到的一个数值区间,若以X-±2S作为正常范围的话,那么这一区间仅包含了这一群健康人中的95.5%的值,另有4.5%的健康人的值并不在这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他们也是属于健康人。另外,这一群人是否真正健康,也并无可靠的依据。
以上介绍的也不是十全十美,总之,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期盼着在病人标本检测中能够克服影
响因素的存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山东潍坊89医院检验科 李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