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卫生科技 医学动态 政策法规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医学新闻 > 检验医学 >

检验医学学科技术发展情况综述(3)

时间:2010-03-24 18:13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二、国内本专业学科发展简史和现状
我国的检验专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时,检验专业技术人员仅4000余人,解放后为发展我国检验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条件限制,检验技术水平还比较低。1958年国产581型光电比色计问世,60年代初生产了62型分光光度计,这些仪器是当时知名度较高的产品,为手工检验工作做出了贡献。1966~1976这10年中,医学检验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有所萎缩。
改革开放后,我国检验医学和国外的差距及日益发展的临床医学对检验医学所提出的要求,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79年9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并在WHO的支持指导下,同年成立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以行政手段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检验分会和检验中心两机构相辅相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检验事业和技术的发展。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到1994年,我国检验人员总数达18.6万人。人员的素质和学历也不断提高,检验队伍学历层次有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等。
近20多年来国内检验医学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测技术操作的自动化。目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等检测已有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仪器。这些仪器标本用量少、检测速度快,工作效率高,所得结果比较准确、可靠。②检测试剂商品化。以组合配套的试剂盒取代了过去实验室自己配制各种试剂,质量可靠,方法统一,增加了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③检测方法标准化。过去每个检验项目有多种检测方法,不同方法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给临床造成麻烦和混乱,随着仪器、试剂的发展,现在检测方法趋向统一和标准化。④检测标本微量化。过去某些往往需要3~5ml血液标本的项目,现在只需微量即可完成检测。⑤检测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许多新技术引进到检验领域取代了过去许多旧的、不准确、不精密、不灵敏的技术,如以前一些实验中需要加热、除蛋白的或其他烦琐抽提手续以及加强酸、强碱处理等的方法,均已被淘汰。代之以各种不需要除蛋白的、只加1两种单一试剂,在常温下就能迅速反应的方法,如酶法,电化学法、免疫标记技术和各种层析法等。⑥实验室管理有序化。随着检验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人员队伍的迅速增加,实验室的管理也逐渐走向科学化的道路,如检验人员的管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试剂的管理等等,有序的管理更好地发挥了检验医学的作用。⑦质量控制规范化。为了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检验医学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在检测质量控制方面亦不断完善。在统一试剂,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的同时,建立了室内质量控制,参加由权威机构组织的室内质量评价活动,从而使单方面的室内质控转变为全面质量保证,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1991年后,一些高科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方面应用也较多和迅速,主要包括新的免疫标记技术、流式细胞术、体外基因扩增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床边快速检验方法等,目前在常规检验工作中逐渐得到应用。这些方法的应用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灵敏度。
我国质量控制工作始于60年代。初期将自制的简易质控血清用于临床化学的室间质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了小规模的室间评价。70年代我国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化学质量评价活动。此后,上海、北京相继开始成批生产质量控制血清,并在许多省、市和地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质量控制工作。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于是1981年与WHO举办了第一期临床化学讲习班,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此后,在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统一领导下,使用由WHO提供的质控血清进行了多次全国性质量评价。与此同时开始了国产质控血清定值工作。目前质量控制的范围已从临床化学扩展到临床检验、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血液学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