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ATPⅠ和ATPⅡ到ATPⅢ 90年代中期,数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研究问世。包括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胆固醇和冠心病复发事件研究(CARE)、普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脏病长期干预研究(LIPID)、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S)和空军/得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AFCAPS/TexCAPS)。这些研究通过对超过3万例受试者的临床观察,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降低LDL-C对冠心病事件的有益影响。 汇总资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LDL-C,可以使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的相对危险持续减少。新临床研究证据促成了调脂新指南ATPⅢ的颁布。 ATPⅢ仍将LDL-C作为治疗的首要目标,推荐LDL-C的理想水平为<100 mg/dl。ATPⅢ强调对具有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一级预防,将糖尿病及具有多重危险因素(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高于20%)的患者定义为冠心病等危症,并强调这些患者的LDL-C治疗目标与冠心病患者相同。 ATPⅢ引入弗雷明汉评分系统来预测患者10年冠心病事件绝对危险,对识别出的高危人群推荐进行积极的降LDL-C治疗,代谢综合征患者应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治疗。但在当时,仍没有证据支持将LDL-C降至<100 mg/dl的更低水平。 ATPⅢ发表后,很快又有5项大规模临床研究问世,即心脏保护研究(HPS)、老年高危患者普伐他汀前瞻性研究(PROSPER)、降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脏事件试验(ALLHAT-LLT)、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试验(ASCOT-LLA)和心肌梗死普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评估试验22(PROVE IT-TIMI 22)。在上述研究中,针对高危患者以及低LDL-C水平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使得NCEP专家治疗小组重新考虑了ATPⅢ中推荐的治疗目标的合理性。 在HPS研究中,辛伐他汀40 mg治疗使患者全因病死率降低13%(P=0.0003),严重血管事件减少24%(P<0.0001)。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LDL-C ≥135 mg/dl或<115 mg/dl的亚组中,辛伐他汀均显著减少患者严重血管事件。对于治疗前LDL-C<100 mg/dl的患者,将LDL-C进一步降低30%,仍可使血管事件减少20%~30%。 在PROVE IT-TIMI 22试验中,与普伐他汀常规治疗将LDL-C降至95 mg/dl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将LDL-C降至62 mg/dl,使事先定义的复合终点进一步降低16%(P<0.005)。 2004年发表的ATPⅢ补充说明(下简称“补充说明”)汲取了最新临床试验成果,将存在ACS、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严重而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等任一情况者定义为极高危患者,推荐更积极、选择性地将这些患者的LDL-C降至70 mg/dl以下。对于基线LDL-C水平<100 mg/dl的高危患者,也应将其降至<70 mg/dl(或降低30%~40%)。 如果高危患者同时合并高甘油三酯或低HDL-C血症,可将贝特或烟酸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以获得全面调脂作用。对于高危或中高危患者,他汀治疗的强度应足以将LDL-C降低30%~40%。对于中高危患者(10年事件风险为10%~20%),推荐的LDL-C治疗目标为<130 mg/dl,但可以将LDL-C降至<100 mg/dl作为可选择的目标。由此可见,补充说明以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为依据,体现了更积极的调脂策略。 2007年发表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参考ATPⅢ及其补充说明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也提出了合理、符合国情的调脂方案。我国指南将极高危患者局限为ACS或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推荐的LDL-C治疗目标为<80 mg/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