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体位改变对血流变14项指标参数的影响

时间:2010-04-05 10:06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临床医学从经验模式向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模式转变。质量保证也越受人关注,而分析前质量控制既是保证实验室质量的重要因素,又是我国质控中最薄弱环节。人体位改变对血液流变各指标的影响,至今国内、外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对118位志愿者,在不同季节、性别和年龄的不同体位的血液流变14项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高通量分析技术,分析了9496 例体检、门诊、病房数据库资料,2865例卧姿男、女血粘度的主要指标及106例临床配对资料,为临床检验的循证医学提供可靠的实验证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组织医务人员、医学生、健康体检等志愿者118名,男60人,女58人,年龄最大73岁,最小22岁,分夏季(1997年6月42 例)、冬季(1998年11月34例)、春季(2002年3月42例)3批抽血。
1.1.2 仪器 (1)北京普利生旋转式LBY-N6K血流变仪;(2)重庆大学维多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生产的FASCO-94B全自动表观粘度快测仪。
1.1.3 配对统计 统计2002.7年至2006.7年医院数据库门诊(坐姿抽血)和病房(卧姿抽血)血流变检测资料9496例,同体配对临床资料106例,卧姿男女血粘度资料2865例。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志愿受试者空腹静坐15 min,坐姿从肘静脉抽血8.6ml,分别注入肝素(30U/ml)抗凝管中5ml(测血粘度)、EDTA-K2抗凝管2ml(测红细胞压积)、3.8%枸椽酸钠抗凝管1.6ml(测血沉)混匀,避免凝固及溶血。静卧30min后卧姿再抽血一次; 配对编号。其中18位分别采集站15min、坐15min、卧15min、卧30min、再坐15min共5次血液标本,放置待测。
1.2.2 流变仪准备 按质量控制要求准备。
1.2.3 配对检测按规定程序检测血流变相关的14项指标。
1.2.4 数据统计处理 采取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项目有无统计学意义,数值以x±s表示。

2 结果

2.1 以坐姿为基线和卧姿30分钟采集的标本比较,血流变14项指标有极显著差异( P <0.01) ,其中全血(低切、中切、高切)粘度、全血还原(低切、中切、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10项指标,从坐姿到卧姿,平均降低10.62%,而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等4项则成负相关,平均升高13.59%,最高项目升20.13%,见表1。
2.2 夏、冬、春3季分别统计 显示全血粘度等主要指标均数冬季>春季>夏季,但配对资料均显示坐、卧位有极显著差异(P <0.01) ,且表现出偏差百分数十分接近。平均r =0.79,最高项目达r =0.99,见表2。
2. 3 18名志愿者站、坐、卧三种体位检测结果 发现改变体位15 min内,各指标已发生显著变化( P <0.01),与30 min相比,变化率已达到96%,从站位、坐到卧,10项指标逐渐降低,依次为站>坐>卧,而后4项则反之;见图1、图2。
2. 4 配对结果 统计有坐姿和卧姿配对资料的住院病人106例,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且偏差百分数超越配对实验资料,见表3。

    2865例卧姿男女血粘度主要指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前5项平均高12.16%。均数略低于9496例混合资料组,但标准差明显低于混合组。统计2002.7年至2006.7年医院数据库门诊和病房血液流变检测资料9496例,以年龄分组统计,血粘度指标显示明显的正态分布患者,随着年龄增加逐步上升,45-55岁为峰值,随年龄再增加而下降,70岁又降至15岁时水平,资料显示与同体配对资料的偏差百分数十分接近,验证了实验研究数据的可靠,见表4。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