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比较

时间:2010-09-18 17:33来源:幸福检验 xf366.com 点击:

      人体血液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人们在医院中进行抽血检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与检验项目多少有关,抽血量一般为几毫升,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及免疫学试验和绝大多数特殊试验。末梢血通常采用耳垂血和指血,采血量较少,多在0.1~0.5 mL 左右,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鉴定、快速血糖检测等简单快速的试验。由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温度影响和采血情况影响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引进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大型设备,末梢血在临床逐渐有被静脉血取代的趋势。但是,静脉血也面临着某些患者采血困难及采血量大等问题:当临床上遇到一些如婴儿、大面积烧伤以及某些经常需要采血检查的血液病、肿瘤化疗等患者,不能或不宜静脉采血,对于这些特殊病例的血细胞检测问题有待检验工作者解决。因此,本文仅对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细胞检验、凝血、免疫、生化等方面检测结果比较作一综述,以便检验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这两种血液标本。
 

1  静脉血与末梢血血细胞检测结果比较
 

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 、血小板( PLT)、血红蛋白( Hb) 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血常规检验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显微镜人工镜检,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技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带分类的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设计上要求采用静脉血。但末梢血的采集简便、快速,特别是多次放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往往采集静脉血有困难,患者更易接受采末梢血。再加上多年工作习惯而常常采集末梢血。但是因为采集末梢血是受多种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穿刺部位的深浅,采血动作的快慢,采血部位及体表温度的高低等。所以会导致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检验结果有差异: (1) RBC、Hb、HCT、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末梢血明显低于静脉血。(2) PLT 两组差异明显,末梢血比静脉血低11%。由于PLT 计数的特殊性,而且血小板参数是很多疾病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故有文献针对小儿的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得出二者在SE-9000 以及KX-21末梢通道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关于WBC 的检测结果有文献得出静脉血与末梢血没有差异,只有WBC 五分类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 和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 末梢血明显低于静脉血,这可能与采血方式有关。
 

2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栓与止血检测中结果的比较
 

(1)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凝血4 项中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 测定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应用广泛。根据近几年提出PT、APTT 测定的标准化,其中包括对样本采集的标准化,要求用一次性塑料采血器或硅化玻璃管注射器,采静脉血液。而且国外也有文献提出对于凝血因子聚集的检测,静脉血比末梢血更适合。然而,由于静脉血检测PT、APTT 其检测速度给急诊手术、抗凝治疗等带来不便和麻烦。近一年,国内先后有文献报道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PT、APTT 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用末梢血检测,并且指出末梢血快速检测PT、APTT 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口服抗凝治疗的监控,手术、导管插入术、透析和重症监护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筛查某些与凝血有关的疾病等。(2)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D-二聚体检测中的比较: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当机体发生血栓病变同时伴有纤溶亢进时,其血浆含量就有明显改变,因此,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溶拴治疗监测等有重要意义。对于D-二聚体的检测标本,国内外文献都表明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血栓与止血检测中,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结果具有一致性。不过,前提条件是手指采血时一定要多方面注意,严格操作,试验证明,不适当的采血方法以及低温末梢循环差等对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