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 微生物类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病理常见原因浅析

时间:2013-09-27 13:58来源:幸福检验 收集整理 点击:
我们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经常会发现血小板明显减少,而病人的临床表现却无出血征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病理的和与我们的操作有关的原因:
 
1.采集手指末梢血时,因进针浅,出血慢,挤压采血部位,使组织液渗入血液中,造成血小板减少(较常见的原因)。
 
2.虽采集静脉血,但采血过程不顺利,血流不畅,多次穿刺组织损伤,使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造成血小板减少。
 
3.血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过短。用EDTA-K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在采血后30分钟内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计数下降,在采血30分钟后进行分析可提高结果的正确性。
 
4.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EDTA盐作为抗凝剂诱导抗凝血中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不能确认血小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与体征、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应改用肝素抗凝管或手工计数血小板,推片复查。
 
5.血标本室温下也不可放置时间过长。因为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在采血30分钟后解散。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膜薄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室温下离体时间过长,可发生变形、自溶、体积缩小,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超过120分钟将显著减低血小板数值,因此应在采血后30~120分钟内完成测定。
 
6.患有某些疾病的病人本身血小板数量少,体积小,仪器阈值的设置可能漏掉部分小体积血小板,引起计数偏低。同样对超过仪器设定阈值的大体积血小板,也可能漏掉,造成计数偏低。
 
7.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容易聚集不容易解散,常导致机测血小板偏低。
 
8.仪器固有误差,包括地线接触不良、电信号线的插头与插座接触和导电性能是否良好等因素也有影响。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虽然查血小板方便、快速,但是不能识别血小板形态和凝集等情况,因此要严格把握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解这些问题,尽量消除干扰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