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微生物类 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加强临床微生物室在规范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作用

时间:2010-03-24 13:00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据调查显示,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比例超过40%,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滥用。每年 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恰当地使用了耳毒性药物而造成耳聋。同时,抗菌药物的滥用还导致药物资源的巨大浪费。面对抗菌药物的滥用对人 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WHO于2000年发布了“遏制抗微生物药品耐药性全球战略”。我国已于2004年8月由国家卫生部等单 位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这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指导医师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细菌感染的 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细菌耐药性等都十分必要和紧迫。指导原则明确规定“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耐药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这就要求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充分发挥自身 专业特点,做好以下工作。


  1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规范化采集


  各种感染性疾病均有其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对病原的检出是确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提高检出率,对合理 规范抗生素的应用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 床感染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符合要求,则细菌培养的结果毫无意义。如标本采取或处理不当,造成污染,甚至使检验结果给 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将造成严重后果。如今,全面的检验保证系统更加重视分析前与分析后的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微生物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对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现在,对血、痰、尿、大便、胸腹水及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的 标本采集方案(讨论稿)已经出台,可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2  加强病原微生物的检验


  2.1  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  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就是帮助临床医师明确感染原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治愈病人,而现在的微生物检验过分强调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忽视在临床中的应用,现在从标本采集到给临床以明确的检验结果(病原学诊断和抗生素敏感试验)往往需要2~3天,有时需要更长 的时间,而此时病人的病情可能已发生了变化,检验报告对于病人而言已失去了相应的价值。为了让临床医师及时地了解病原学检验情况 ,应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如可根据情况先报告涂片染色结果,再依次报告培养、鉴定或药敏结果以及ESBLs的初筛、确认 结果[2]。在微生物检验中,用传统的检验方法,即革兰染色标本及光学显微镜检查,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观察,并对于选用哪 一类抗菌药物有初步指导意义。抗酸染色对鉴别分枝杆菌属有相当高的价值。对一些特殊结构,如荚膜、芽孢、鞭毛、异染颗粒等进行特 殊染色,负染色法用以观察新型隐球菌及某些细菌的荚膜,暗视野显微镜技术和相差显微镜技术用于不染色的活体形态或某些结果(如鞭 毛)的观察,荧光显微镜用于直接观察某些病原菌,结合荧光免疫技术检查有关抗原,可快速鉴定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致病性大肠杆 菌等多种细菌。临床标本(如脑脊液、咽拭涂片、痰、尿、粪、脓液等)进行直接涂片检查,对快速诊断或提示某些感染有实用价值,应 作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常规步骤开展。


  2.2  规范操作,提高培养阳性率  病原菌的培养检出,对于感染的确诊,抗菌药物的选用和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临床血液标本除常规培养外,最好能同时接种L型细菌 培养基,以检测可能存在的L型细菌。如结合临床考虑有特殊病原的可能时(如厌氧菌、结核杆菌、真菌等),应采用特殊培养基,以提 高阳性率。抽血时如病人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可在培养基内加入一种阴离子抗凝剂或采用一种抗生素吸附树脂装置,痰标本最好接种3 种培养基,即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中国蓝培养基)。腹泻病人粪便中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根据世 界卫生组织(WHO)腹泻病纲要和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有关操作规程要求,并严格按细菌分离培养操作规程进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 鉴定,收到标本应立即接种选择性培养基。根据病史和临床特点如疑有葡萄球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弯曲杆菌属、产毒或侵袭大 肠杆菌时,应采用特殊培养基进一步培养。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