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指南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概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血管病变,其最早出现的眼底改变包括微血管瘤和出血。血管的改变可以发展为毛细血管无灌注,导致出血数量增加、棉絮斑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等临床特征。持续的无灌注最终可以导致视网膜血管的闭塞和病理性增殖,表现为视乳头或视网膜其他部位的新生血管。在DR的病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导致了视网膜增厚(水肿)。视力下降通常由于黄斑水肿、黄斑毛细血管无灌注、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引起。DR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类型、病程、发病年龄及血糖控制情况等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肾病、肥胖、吸烟等可加重DR。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增高,DR致盲者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人群中30%~50%合并DR,其中1/4有明显视力障碍,生存质量与健康水平严重下降,其致盲率为 8%~12%。
DR分属于“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及“血灌瞳神”等内障眼病范畴。
中医防治指南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因病机
2.1 发病因素
素体禀赋不足,阴虚体质;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劳伤过度,耗伤肝脾肾,阴虚燥热,日久则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夹瘀而致病。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
DR为糖尿病日久,肝肾亏虚,目失濡养;阴虚致虚火上扰,灼伤目络;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瘀阻于目;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寒凝血瘀,目络阻滞,痰瘀互结,最终均伤及于目。
2.3 病位、病性
本病病位在目,涉及五脏,以脾、肝、肾为主,涉及心、肺;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本虚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为瘀血阻络。
中医防治指南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3.1 临床表现
3.1.1 症状
早期眼部多无自觉症状,病久可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3.1.2 体征
DR的眼底表现包括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状、IRMA、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1.3 并发症
DR的并发症有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
3.1.3.1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增殖膜及新生血管膜收缩,是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
3.1.3.2 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DR广泛的视网膜缺血,诱生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虹膜及房角产生新生血管。虹膜新生血管表现为虹膜表面出现的细小弯曲、不规则血管,多见于瞳孔缘,可向周边发展;房角新生血管阻塞或牵拉小梁网,或出血,影响房水引流,导致眼压升高,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3.2 眼科检查
3.2.1 视力
裸眼视力(远近视力)和矫正视力。
3.2.2 眼压
3.2.3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3.2.4 眼底检查
散瞳后进行眼底检查。
3.2.5 辅助检查
3.2.5.1 彩色眼底照相
彩色眼底照相发现DR的重复性比临床检查要好,对于记录DR的明显进展和治疗的反应方面是有其价值的。但发现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增厚及细微的新生血管方面,临床检查更具有优越性。
3.2.5.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检眼镜下未见DR眼底表现的患者,FFA检查可出现异常荧光,如微血管瘤样强荧光、毛细血管扩张或渗漏、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新生血管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因此,FFA可提高DR的诊断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评价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