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性脂肪肝
正常人每100g肝脏的湿重含4~5g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约占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脂质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肝细胞脂变超过1/3时,即称为脂肪肝。糖尿病致脂肪肝的发病率为21%~78%,成年发病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较多。
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为21%~78%(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而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比例更高,占50%~70%,且大多为中度以上,并且多数在肥胖2型糖尿病的前期或早期就已出现脂肪肝。肥胖伴发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形成的共同机制。现已公认,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病因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下列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①脂肪代谢异常:肥胖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产生糖代谢障碍,脂肪动员增加,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②高胰岛素血症能激活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使胆固醇合成增加。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可通过改变能量代谢而诱发脂肪肝形成。③游离脂肪酸的作用:肝脏脂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的β氧化受损,在脂肪肝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④高血糖使载脂蛋白糖基化,从而致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加。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
1.控制危险因素 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因此通过运动和节制饮食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整血脂紊乱是治疗的最基本措施。对转氨酶增高的肥胖个体应控制体重使其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内。当体重下降5%~10%时,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减肥速度不宜超过1500g/周,否则反而会使脂肪肝加重,并易诱发胆结石,理想的减肥速度为0。5~1。0kg/周。目前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主要有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药物能促进外周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故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进入靶细胞后与核受体结合,通过调整多种影响糖、脂代谢基因的转录,进而放大胰岛素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此类药物有罗格列酮和环格列酮等。少数病人用药期间可出现肝损伤。
2.调脂治疗 由于20%~8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又进一步促进疾病的进展,因此对具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应采用调脂治疗方案。不过多数调脂药物在促进肝脏脂质代谢的同时,也能使脂质在肝内蓄积,并进一步加重脂肪肝,因此对是否选择调脂治疗方案尚存在争议。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有苯氧乙酸类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苯氧乙酸类主要有吉非贝齐、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益多脂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有辛伐他丁、普伐他丁、洛伐他丁等。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肝损伤,应在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肝功能。
3.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恢复 对合并肝功能异常者应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氧化剂治疗,以维护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促进炎症的修复,并增强其抗纤维化的能力。熊去氧胆酸可通过促进胆汁中脂质的分泌而减轻脂质在肝脏的沉积,故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通过补充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状况,减少肠菌移位,抑制内毒素产生的方法,对存在相关发病因素的脂肪肝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4.中药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轻型脂肪肝一般不用药治疗,中、重型可选择性地使用调脂药物,不过,药物总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脂肪肝的同时也会造成肝脏损害。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脂肪肝时具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讲究药食同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另一方面提倡整体观念,综合调理。中医认为,脂肪肝病位在肝,患者多肥胖之体,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品,嗜好烟酒,又少于运动,水湿精微运化失调,湿热凝聚为痰,痰湿阻于肝络,使肝胆疏泄失常,痰浊淤滞日久,阻碍肝脏血行而致淤。脂肪肝的病理演变规律为:因邪生痰,痰湿致淤,因淤致损。而痰湿为脂肪肝发病的首要因素,对于糖尿病性脂肪肝可从痰湿论治,具有较好疗效。常用的中药有何首乌、泽泻、丹参、片姜黄、山楂、柴胡等,均已被现代研究证明有降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