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抗核周因子(APF)
APF是用人颊粘膜上皮细胞做底物,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的一种RA相关自身抗体,他们存在于49%~91%的RA患者中,其特异性为73%~99%,国内学者研究认为,APF滴度与RA患者病情活动性评价等指标呈正相关。APF可以在疾病早期出现,但其检出率与病程长短元相关性,阳性往往提示预后欠佳,尤其是RF阴性而APF阳性患者。由于作为APF检测的抗原片颊粘膜上皮细胞很难获取和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
2.4 抗聚丝蛋白抗体(AFA)
随着对APF、AKA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它们有相同的靶抗原,即上皮细胞分化终末阶段的细胞骨架成分聚角蛋白微丝蛋白(filaggrin),filaggrin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即为AFA。通过对滑膜组织的研究发现,AFA由RA患者滑膜组织的浆细胞分泌,因此,AFA可能参与RA的发病,并可能与软骨和骨的破坏有关。该抗体在滑膜组织中积聚,主要作用于其中的二种蛋白质,即p64—78和p55—61,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参与RA的发病,AFA可在RA的早期甚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出现,可作为RA早期诊断的指标,且该类患者病情进展较AFA阴性者快,骨破坏更严重。但由于AFA抗原提取多源于正常人乳房形成术切除的皮肤及婴儿包皮,因而限制了临床应用。
2.5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
近年来发现的抗MCV抗体对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95%。波形蛋白是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它在凋亡的巨噬细胞内被瓜氨酸化,从而改变了蛋白结构并增加了潜在的抗原决定簇,波形蛋白在凋亡细胞内因得不到及时清除而持续存在,从而促进了抗MCV抗体的产生。抗MCV抗体因其有多个潜在抗原决定簇而优于抗CCP抗体,同时抗MCV抗体采用ELISA法测定,操作简便快捷,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前景。
2.6 抗Sa抗体
1994年Despres发现抗Sa抗体,该抗体在RA中的敏感性为20%~47%,特异性为95%以上。Sa抗原分子量为48~50kD,是存在于人胎盘、脾和RA患者血管翳的一种非核抗原,有研究发现,抗Sa抗体的靶抗原为瓜氨酸化的波状蛋白(vimentin),抗Sa抗体可出现在RA早期并提示预后不良。Gilles等比较了抗Sa抗体,抗CCP抗体和RF对早期多关节炎患者疾病严重性的评估,发现抗Sa抗体可独立作为预示疾病严重性的血清学指标,与关节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在抗原底物的获得和保存上存在技术困难,以及试验结果判断不易标准化,使得无法推广应用。
现已有研究证实AFA、APF、AKA、抗CCP抗体、抗Sa抗体和抗MCV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关性,均以含瓜氨酸的filaggrin片断为抗原识别位点,因此有人将上述抗体统称为瓜氨酸相关自身抗体(anti—eitrullinated protein auto antibodies,AC—PA),但几种抗体的检测结果并不完全重叠,可以互相补充,几种抗体的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RA诊断的敏感性。
3、抗Bip抗体
抗Bip抗体的靶抗原为内质网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属于热休克蛋白Hsp家族成员,是分布广泛的分子伴侣,Bip能刺激RA滑液CD8+T细胞增殖并产生IL一10等细胞因子,调节炎症反应的发生。Bip抗体存在于RA患者的滑液和血清中,有文献报道,抗Bip抗体在已确诊的RA患者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71%,在早期的RA患者中分别为66%和65%,因此抗Bip抗体对RA的早期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4、抗RA33抗体
1989年Hassfeld等用免疫印迹法在RA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RA33抗体,它是能与相对分子量为33KD的核酸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的IgG型自身抗体。现国内外已公认血清抗RA33抗体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关于抗RA33抗体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其敏感性在35%~45%,特异性可达90%,抗RA33抗体可出现在早期不典型的RA患者中,但抗RA33抗体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它不仅在RA中出现,在SLE和MCTD等病中也有较低阳性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