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评估发现,测定高值标本时。与clauss法相比,PT-Fib的测定值偏高,而且对校准血浆有依赖效应,它不仅受标本浊度影响,也会因仪器原理或凝血活酶差异产生较大的离散。PT检测是光散射法还是光密度法,反应终点的判断方式如何,都是造成PT-fib不具有可比性的原因。一般地说,PT-FIB测定结果略高于Clauss-Fib,两者之间呈曲线关系,而且随着FIB浓度的增高,方法之间的差异会有所波动,最大差距甚至可达2g/L。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溶栓时,Clauss法Fib已经减低时,PT-Fib却仍然表现为正常。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PT-Fib不仅是仪器之间,在同一系列不同型号的仪器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光散射法原理定标测定,如果使用了不同系列的反应杯,就会出现散射光与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出现结果的不一致性。
除了PT-fib的结果略高于Clauss法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即不同试剂测定的结果相关性非常好,但是有可能一种试剂的结果可能明显高于另一试剂。因此,我们在临床评估时,单一依靠相关性来说明新试剂是否可靠或有效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起码纤维蛋白原这一定量指标应该引入准确度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同试剂测定纤维蛋白原时应该使用Clauss直接比较差异性(因为相关性已经成为前提)。
由于纤维蛋白原浓度减低比增高的临床意义较大也更为常见,因此多数Fib诊断试剂主要针对低水平Fib定量,甚至定标血浆浓度仅略高于4g/L,这就决定了测定高值标本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不同的。从这个概念上说,选择FIB定标血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临床实验室来讲,不便于获得国际标准品,多数使用的是厂家提供的定标血浆,由此就带来了产品差异性。
Clauss法尚且能够用参比血浆或其衍生定标血浆来保证不同体系测定的准确性,而有些PT-fib是根本不能定标的;甚至个别方法连高值血浆Fib的浓度都不能设定进去,这是因为仪器内部的参数限制,Fib太高用该方法难以得到定标曲线。英国血液学会在纤维蛋白原测定指南中指出:推荐使用Clauss法纤维蛋白原测定。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不推荐用PT-Fib进行试剂或仪器性能比对,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血栓性疾病时,比如DIC、溶栓、口服抗凝药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时,方法学的差异将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关于D-二聚体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
从纤维蛋白原到纤维蛋白形成,在纤溶酶的作用下会降解出一系列的片段,FDP就是评价降解产物多寡的一个常用指标,但是它并不能区别产物是来自纤维蛋白原还是纤维蛋白。在这些降解产物中,由于D-D结构域只能在交联的纤维蛋白肽链的羰基末端之间形成,因此D-二聚体被作为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标志物,或者说体内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D-二聚体与FDP结合分析有助于了解体内纤溶的情况。
(一)为什么不同D-二聚体试剂的测定结果不可比
由于方法学上的原因,不同试剂测定同一份血浆或全血中的D-二聚体浓度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原因包括抗体特异性差异,纤维蛋白降解片段长短不一,针对不同片段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也不一样,抗体对同一份血浆中不同片段的结合能力也不同;比浊法测定还受到乳胶颗粒特征的影响,颗粒大小不等在聚集时吸光特性也不一样,因此不同D-二聚体试剂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方法差异之外,D-二聚体定量的单位也有多种表达,比如ng/ml, ug/ml, mg/ml,还有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数量级相差很大甚至不可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献报道的参考值通常受试人群是不同的,种族、生理、性别和年龄的差异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同,即便使用同一种试剂,检测不同人群时特异性竟然从24%到82%不等。这种方法学上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波动使其应用受到了怀疑,笔者认为,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应该在充分理解其生理特点和方法学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比如,抗体对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降解产物的检出能力不同,甚至个别抗体对交联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之间还存在交叉反应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