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认识巨幼细胞性贫血及实验室检查(2)

时间:2010-10-31 22:52来源:幸福检验 整理 点击:

  (二)恶性贫血 系原因不明的胃粘膜萎缩导致内因子分泌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好发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多数病例发生在40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但也有少数幼年型恶性贫血,后者可能和内因子先天性缺乏或异常及回肠粘膜受体缺陷有关。恶性贫血的发病可能和自身免疫有关,90%左右病人血清中有壁细胞抗体,60%病人血清及胃液中找到内因子抗体,有的可找到甲状腺抗体,恶性贫血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显著萎缩,有大量淋巴、浆细胞的炎性浸润。本病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患者家族中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于70%~95%的病例,也可先于贫血出现。胃酸缺乏显著,注射组胺后仍无游离酸。

  (三)药物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这组药物包括前述干扰叶酸或维生素B12吸收和利用的药物以及抗代谢药等。药物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可分二大组:一组是用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有效者,另一组是应用上述药物无效者。

  (一)确定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依据血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周围血象最突出表现为大卵圆形红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MCV常大于100μM3,MCH常大于32pg。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数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重症病例常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呈增生象,巨幼红细胞系列占骨髓细胞总数的30%~50%,其中巨原红及巨早幼红细胞可达半数以上,需注意在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开始6~24小时后即可找不到典型巨幼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要早于巨幼红细胞出现,粒系巨型变在治疗后恢复要迟于巨幼红细胞。巨幼红细胞糖原染色阴性。

  (二)确定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可用下列检查:

  1.确定维生素B12缺乏可用下列检查

  (1)血清维生素B12测定:常用微生物法及放射免疫法,后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前者,且测定方便。正常值为200~900pg/ml,低于100pg/ml诊断为缺乏。

  (2)尿甲基丙二酸测定:维生素B12缺乏使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受阻,使体内甲基丙二酸量增多并从尿中大量排出。正常人尿中仅排出微量(0~3.5Mg/24H)。

  (3)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空腹口服57钻标记的维生素B120.5μg,2小时后肌注未标记的维生素B121Mg,收集24小时尿测定排出的放射性。正常人应超过7%,低于7%表示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恶性贫血常在4%以下。如吸收不良,间隔5天重复上述试验,且同时口服60mg内因子,如排泄转为正常,则证实为内因子缺乏,否则为肠道吸收不良。如给病人服用抗生素后吸收有改善,提示肠菌过度繁殖与宿主竞争维生素B12所致。

  2.确定叶酸缺乏可用下列检查

  (1)血清及红细胞叶酸测定:可用微生物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血清叶酸浓度为6~20ng/ml,叶酸缺乏者常低于4ng/ml;正常红细胞叶酸浓度为150~600ng/ml,低于100ng/ml表示缺乏。红细胞叶酸可反映体内贮存情况,血清叶酸易受叶酸摄入量的影响,因此前者诊断价值较大。

  (2)尿亚胺甲酰谷氨酸(FIGlu):排泄试验给患者口服组氨酸15~20g,收集24小时尿测定排出量。正常成人尿FIGlu排泄量为9mg/24H以下。叶酸缺乏时,组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PIGlu转变为谷氨酸发生障碍,大量FIGlu在体内堆积随尿排出。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