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10分钟学会看血常规检验单(2)

时间:2010-09-18 17:35来源:幸福检验 xf366.com 点击:
    8.白细胞(WBC)
    【参考值】 

    (1)    白细胞计数 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2)    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 ↑: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9.血小板(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血小板破坏过度,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
    10.血小板比积(PCT)
    【参考值】      0.1%~0.28% 
    【临床意义】  ↑: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1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 9.4~12.5fl 
    【临床意义】 MPV的临床意义需要结合PLT计数讨论。①PLT↓,MPV↑:骨髓自身正常,但外周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巨核细胞数及大小均增加;②PLT↑,MPV→:骨髓增生性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③PLT↓,MPV↓:骨髓抑制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骨髓瘤或白血病化疗后、再障、AIDS病人;④PLT→,MPV↑: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术后、某些血红蛋白病。 

    1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      <18%  

    【临床意义】  PDW反应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