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自体输血在出血性手术中的应用(2)

时间:2010-09-12 15:42来源:未知 点击:

  2.1.3  储存式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  进行自体备血的患者,应加强检测外周血象及监测病情变化,确定是否适合继续采血和备血。采血后应适当加强休息,调配饮食,注意补充铁、蛋白质等造血需要的物质,必要时注射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骨髓造血。采血过程中应按采血量的3倍给予晶胶体液体(晶胶体液体量比例为2∶1),以减少低血容量反应。1次采血不超过400 ml,2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 d[9], 在术前3 d用CPDA保存液血袋储存备血。自体血回输前可用UVB-F型光量子血液治疗仪充氧并用紫外线照射,光照充氧8~10 min 后,继续充氧3 min ,立即回输。这样既提高红细胞载氧能力,增加细胞氧分压及氧饱和度,也增强了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有明显的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促进伤口愈合[4]。
  2.2  回收式自体输血(SAT)
  2.2.1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范围  ①某些突然大出血情况,如宫外孕、脾破裂腹腔内出血;②整形外科、心外科、妇产科等无菌术野内术中较大量出血;③患者流失的血液中红细胞基本正常,无严重破坏,无污染,回收后可重新利用。感染和恶性肿瘤属于自体血回输的禁忌症。
  2.2.2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方法  临床较多应用血液回收机,通过负压吸引,把术中患者腹腔内的血液吸入到贮血器内。在吸血的同时,通过连接在吸血管道上的抗凝药注入管,将抗凝药滴入吸血管道内使其与回收血液混合(抗凝药为肝素液,即生理盐水500 ml加肝素2×104 U,其滴入的体积与吸入血液的体积之比为1∶8)。血液在贮血器内经多层过滤,然后进入血液回收罐,经分离、清洗、净化处理后获得的浓缩红细胞保留在血液回收袋内,及时回输给患者。经处理后的细胞碎片、游离血红蛋白及抗凝剂等则被分流到废液袋内弃去[10],可术中或术后输注。国内也较多采用自制血液回收装置进行血液回输[11],对无血液回收机等条件差的单位或偏远地区有较高应用价值,且术前术后血液指征无特异性差异[11]。[NextPage]
  2.2.3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  ①在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把关。②在医生未辨明出血原因及有无感染之前,切不可贸然回输。如果血液有性状改变,血凝块超过400 ml,患者发烧38℃以上,不可再回输。③吸引器负压应适当,不超过13.3 kPa,以防溶血。回输时注意去泡和滤过,严防微血栓对肺功能的影响。④当输血量达500 ml以上或输血速度过快时,抗体来不及氧化枸橼酸钠,可能会引起血钙下降,导致心功能不全,血压骤降,应预防性地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 ml,避免枸橼酸钠中毒[12]。⑤由于回输血液中去除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混入少量肝素,回收血量较大(>3 000 ml)时,术中用激活凝血试验(ACT)监测凝血功能,若ACT明显延长,可给予小剂量鱼精蛋白(5~10 mg)拮抗,补充凝血因子防止出血[13]。
  2.3  稀释式自体输血(HAT)
  2.3.1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应用范围  适用范围广,特别是对需要深低温麻醉、体外循环条件下实施心内手术的患者更有价值。
  2.3.2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方法  在手术前为患者采血并暂时将血液储存起来,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循环血容量,手术过程中利用稀释血液维持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浓度而减少丢失的红细胞数,从而减少失血,然后有计划地将采集的血液回输[14]。
  2.3.3  稀释式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  ①行血液稀释者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方便术中用药管理,方便抽血,保证术中血压波动时可快速输液输血。②行血液稀释自体输血者要严格掌握指征,要求Hb>110 g/L, Hct>35%,血小板>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心功能Ⅲ级以下,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稀释液常用生理盐水、葡萄糖、平衡液等晶体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代血浆胶体液[15]。如用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代血浆,按2∶1比例输用。③要根据临床监控和生命指征,把握好血液回输的时机。④提前30~50 min进入手术室做准备[16]。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