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血栓与止血方面的实验室检测

时间:2010-04-13 22:31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一、血栓、凝血和纤溶机制
(一)血管壁作用:血管损伤:
              1、通过神经反射使血管收缩。
              2、激活血小板释放TXA2、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等使血管收缩。
              3、因子Ⅻ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Ⅲ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二)血小板作用:
                  1、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血小板粘附功能。
                  3、血小板聚集功能。
                  4、血小板释放ADP、ATP、5-HT、PF4等促进血小板聚集。

(三)凝血因子作用:血管损伤,因子Ⅻ激活、因子Ⅲ释放启动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完成血液凝固。

(四)抗凝血系统作用:
1、细胞抗凝: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血液中的促凝物及凝血因子。
2、体液抗凝:主要有ATⅢ、蛋白C系统等。

(五)纤溶系统作用:t-PA、u-PA等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

二、血管壁检测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又称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或束臂试验
[原理]给毛细血管一定的压力,观察其完整性及脆性。
[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男性小于5个;女性及儿童小于10个。
[临床意义]
新出血点数超过正常为阳性:
1、血管壁结构或(和)功能异常,如过敏性紫癜;
2、血小板量和(或)质异常,如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3、血管性血友病等。

(二)出血时间测定(BT)
 [原理]将毛细血管刺破,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BT延长见于:
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血小板功能异常;
3、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4、药物,如服用乙酰水杨酸等。

三、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PC或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 血小板减少:PC<100×109/L。见于: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障;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ITP、SLE、DIC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肝硬化致脾肿大等。

2、 血小板增多:PC>400×109/L。见于:
①原发性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②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感染等。

(二)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参考值]PAIgG为0~78.8ng/107血小板;PAIgM为0~7.0ng/107血小板;PAIgA为0~2.0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1、 增高:主要见于ITP患者。也见于输血后紫癜、SLE等。
2、 观察病情:治疗有效,PAIg水平下降;复发则升高。

四、凝血因子检测

(一)凝血时间测定(CT)
[原理]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自采血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参考值]硅管法:1.5~32min。
[临床意义]
1、 CT延长见于:①因子Ⅷ、Ⅸ、Ⅺ减少,如A、B型血友病;②凝血酶               原减少,如严重肝病;③纤维蛋白原减少,如纤维蛋白原缺乏症;④应用抗凝药物;⑤纤溶亢进;⑥循环抗凝物增加等。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