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时间:2010-03-24 12:03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次
1.胃溃疡
现已发现,胆汁酸由十二指肠回流至胃,在胃贵疡发病机理中具重要作用。已经证实,胆汁酸可引起胃黏膜损伤,而胆汁酸回流则促使胃发生癌变作用。
正常情况下,胃液中不含胆汁酸,胃酸也不会使胆汁酸发生改变。因此,胃抽取物中总胆汁酸水平的测定可作为诊断十二指肠-胃胆汁回流的一项颇有价值的诊断指标,并可在胃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检测过程中提供重要信息。
2.小肠污浊综合症
小肠污浊综合症的主要特征是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的腹泻、脂肪痢、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小肠细菌过度繁殖者,胆汁酸代谢发生显著变化。胆汁酸的降解率明显升高,导致小肠抽取物及血清中的非结合胆汁酸水平急剧升高。
3.小肠炎疾病(节段性回肠炎)
节段性回肠炎患者未断回肠炎症损伤,胆汁酸代谢随之发生改变。节段性回肠炎导致回肠黏膜功能丧失,引起胆汁酸吸收障碍及腹泻,结果使患者大便胆汁酸排出量升高,体内胆汁酸总贮存量减少。
通过测定血清胆汁酸浓度对进餐刺激的反应,人们对节段性回肠炎患者的回肠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餐后血甭胆汁酸水平可作为诊断节段性回肠炎的一项重要指标。
节段性回肠炎患者空腹胆汁酸水平往往保持正常或降至某一水平,但进餐后胆汁酸水平则明显降低,说明小肠吸收功能下降。
由于节段性回肠炎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如果节段性回肠炎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则说明患者可能发生了肝功能损伤。
4.结肠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结肠癌等)
对结肠癌发病为危险性不同的人群所做的流行病学比较研究表明,结肠疾病与饮食习惯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已经注意到,饮食富含动物脂肪和蛋白质而纤维素含量较低的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大为提高。
1969年,ARIES等人推测,结肠癌是由于结肠细菌菌丛分解某些良性底物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而引起的。根据这一假设,人们认为胆汁酸与肠道癌变作用相关。
统计数据表明,溃疡性结肠炎、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因此,数十年来,上述疾病患者的胆汁酸代谢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与正常人相比,良性腺瘤患者大便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胆汁酸代谢总量及结肠对脱氧胆酸的吸收能力也大大提高。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大便胆汁酸水平与结肠癌发病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要阐明胆汁酸在大肠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大便胆汁酸水平升高与结肠癌发生危险性之间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