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神经胶质瘤和白血病都是恶性程度较高的人类肿瘤。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团队经潜心研究,发现一种名叫“2HG”的代谢物诱发神经胶质瘤和白血病的作用机制。这一新突破已于1月18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肿瘤研究的国际著名期刊《Cancer Cell》上。 研究表明,人体内代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导致该肿瘤发生及恶变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熊跃、管坤良和赵世民为首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联合攻关,首先探明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致癌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提出由于异柠檬酸脱氢酶影响人体细胞内的活性,进而致癌的新概念,并于2009年在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上率先报道了该研究成果。此后,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实,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后,在人体细胞内会生成并累积一种名叫“2HG”的代谢物。由于2HG在癌细胞内累积,可能是致癌的“元凶”。但2HG致癌的作用机制却无人知晓。
熊跃、管坤良和赵世民带领他们的学生徐薇和杨辉等人,联合复旦大学相关科研人员开始新一轮艰苦攻关。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2HG作为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后生成并累积的代谢废物,通常在人体细胞中含量很低,但如果2HG大量累积,就会促进正常细胞向癌细胞的转化。2HG累积过多可以直接抑制包括人体内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与DNA去甲基化酶在内的多个重要双加氧酶的活力,而双加氧酶是人体内可控制多种细胞功能的生物酶,如果它们的活性降低,就可能导致癌症发生。也就是说,双加氧酶的活力降低后,会改变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方式,进而诱发肿瘤。人细胞内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高低是由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活力来控制的,控制得好,人不会罹患癌症;反之,则易患癌症。
《Cancer Cell》在其新闻发布稿中认为,上述研究成果可能对寻找新的神经胶质瘤治疗靶点有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