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翠峰 作者单位:010031 内蒙古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四病区 【摘要】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流行现状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的HBV感染率下降至3%,2004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调资料显示全国普通人口HBsAg阳性率为9.09%。干扰素α、长效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得福韦酯、恩替卡韦在临床已成熟应用;替比夫定于2007年4月在我国正式上市,克拉夫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普拉德福韦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L-Fd4C、DAPD、ANA380正处在研发中;苦参碱(素)在抗HBV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未被相关机构认可。结论 我国目前仍属于HBV高流行区,干扰素α类、核苷类似物在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药苦参碱(素)抗HBV治疗尚需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病学;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医中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是公认的HBV感染高流行区。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广泛普及、新的抗HBV药物的不断涌现,HBV的流行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方面均有较大的临床进展,现综述如下。
1 HBV流行现状
1992-199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自1994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了计划免疫以来,经10年的新生儿免疫接种,5岁以下儿童的HBV感染率下降至3%[1],但2004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普通人口HBsAg阳性率为9.09%,仍属于HBV高流行区[2],所以我国防治HBV感染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其原因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计划免疫时间短,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在边远地区尚未彻底普及有关。随着国家2006年乙肝疫苗全程免费接种计划的实施,相信在未来的10~20年,我国HBV感染率将有望大规模下降。
2 抗病毒治疗现状与进展
大量研究证实,HBV持续复制是导致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抗HBV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并已成为控制疾病进展,减少传染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应用的抗HBV药物,包括干扰素类、核苷类似物类,以及中医中药类制剂等。
2.1 干扰素类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成熟,干扰素α(INF-α) 抗HBV治疗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开启了抗HBV治疗的新纪元[3]。随后1b、2b的INF-α的不断涌现,丰富了临床用药内涵,为抗HBV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临床实践表明,INF-α不仅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而且在免疫调节中也发挥重要的功效。其机制一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通过激活IFN受体,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效应蛋白;二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抑制病毒的复制[4]。大量研究资料疗效证实,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较多,包括治疗前的ALT水平、HBV-DNA的滴度、HBV的基因型、患者的性别、感染病毒的时间,以及干扰素抵抗等[4,5]。2005年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PEG)的成功上市,标志着INF-α抗HBV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不足是价格偏高,目前尚难为广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接受。随着科学进步、新技术的普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将有疗效更高、副反应更少、价格更低的新型INF-α类药品的出现。
2.2 核苷类似物类 未来抗HBV新药的研发将主要集中在核苷类似物的研究、开发中[6]。自1999年第一个核苷类似物类药物——拉米夫定(LAM)成功上市后,突破了INF-α单一的抗HBV历史[7]。短短几年间,核苷类似物突显了抗HBV的临床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