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肝炎,丙型; 生物学; 治疗 Focusing on hepatitis C research WEI Lai. 【Key words】 Hepatitis C; Biology; Therapy 【First author’s address】 Hepatology Institute,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 China Email: weilai@pkuph.edu.cn 自从1989年首次报道了HCV的基因组以来,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病毒学基础上的丙型肝炎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对于HCV生物学研究最重要的进展是HCV全基因组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2005年有三个实验室同时报道了利用Huh7细胞系建立了HCV全基因细胞感染模型[2-4],虽然以往曾建立了HCV的亚基因复制子,但HCV复制子细胞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因此,全基因组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HCV的生命周期循环,HCV入胞的过程,HCV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筛选抗HCV药物以及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研究者利用能够感染细胞的病毒全基因组进一步获得了在小鼠细胞的感染,并能够在小鼠细胞中复制和表达[5],虽然所感染的小鼠还不能够产生新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但是,这一进展已经向HCV感染的小鼠模型大大迈进了一步。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提高和发挥。 在HCV的生物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针对HCV特异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也有所深入。本期发表了邵圣文等对HCV F蛋白抗原性以及患者血清中抗-F抗体的观察。研究者构建和表达了截短型HCV F基因,并发现,在30例HCV感染者血清中,抗-F抗体的阳性率为63.3%。该研究根据我国流行的基因1b型HCV构建的F基因的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基因1b型HCV F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自2001年F蛋白被报道以来,F蛋白与HCV致病的关系成为HCV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切入点之一。此外,有研究发现,F蛋白内含有人类白细胞抗原限制的T淋巴细胞位点[6]。因此,对F蛋白表达的研究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对HCV感染新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还是对HCV免疫机制和抗HCV感染免疫研究可能的新视角。但对于其在诊断和免疫机制、治疗的潜在意义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加以明确。 本期还发表了一篇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免疫机制探讨的论文。作者杨秀华等比较了1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前后肝组织和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发现治疗后复发或者无应答的患者肝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无明显变化,而应答者的肝组织中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对照。干扰素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机制既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也有免疫调节作用。该论文不仅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干扰素抗HCV治疗的机制,重要的是,与以往国内研究仅仅局限于观察外周血相关的免疫指标不同,该论文同时关注了肝组织内免疫细胞的变化,为干扰素抗HCV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而且,该论文由来自于三个学科的学者共同完成,体现了不同学科的学者齐心协力,共同探讨科学问题的可贵精神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