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血小板输血中的细菌污染及其预防(4)

时间:2010-09-12 15:47来源:未知 点击:

  (2)纤维试纸检测 
  一些医院使用纤维试纸检测血小板的代谢改变, 该方法灵敏度比培养法低, 适用于输注前使用, 能有效识别并防止输注大量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制品。

  (3)血小板外观检查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呈圆盘状, 当血小板透过光源轻轻旋转时, 会出现一种漩涡现象。当血小板遇低温、体外保存时间延长或乳酸堆积导致pH值降低时, 血小板由圆盘状变成球状, 失去展现漩涡现象的能力。一般当细菌污染量>107CFU/ml时, 漩涡现象也会消失。因此外观检查血小板是否具有漩涡现象, 只能作为血小板细菌污染检测的辅助方法, 需要与其他方法, 如染色法结合使用.

  (4)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吖啶澄染色法已用来检测血小板制品的细菌, 吖啶澄染色法最佳检测的细菌浓度为104CFU/ml,革兰氏染色法为105~106CFU/ml。染色法灵敏度较低, 一般在血小板输注前使用, 如果检测过早, 阴性结果不能反映存储期间的细菌生长。

  4 改变血液处理方法

  (1)去除白细胞 
  在血液中细菌和病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主要分布在白细胞上。Goldma等证实过滤去除白细胞能降低血细胞制品的细菌污染率。

  (2)降低储存温度 
  目前血小板要求在(22±2)℃连续振荡条件保存,只能保存5天, 此保存温度下血小板会经历储存损伤, 同时该条件利于细菌生长。
  当存储温度<20℃时, 血小板的活性显著降低, Currie等研究了低温保存对血小板生理上的影响, 如引起形态改变、自发聚集、纤维蛋白原结合增加等, 并研究了血小板在低温中发生改变的机制。Bradley等研制了一种血小板保存液, 允许血小板在4℃不振荡储存。4℃保存可降低血小板代谢, 抑止细菌生长, 既延长了保存时间又减少了细菌污染。Currie等将用特制的血小板保存液保存的血小板制品与低浓度的金色葡萄球菌一起孵育, 发现细菌的滴度没有增加, 在此条件下能抑制细菌生长。

  5 细菌灭活 

  由于细菌易污染血液制品, 人们逐渐关注病原菌的灭活策略。这些方法包括紫外线加补骨酯, 抗生素或其他消毒剂的应用。Lin等报告用补骨脂(S59)与长波紫外线(UVA)照射能有效灭活细菌, 试验发现采用150μmol/L 的S59处理后, 用3J/cm2剂量的UVA照射能显著灭活机采血小板以及全血分离血小板(BC法)中的细菌, 并且处理后的血小板在体内外的止血功能无明显改变。

  血小板输血中细菌污染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严格把握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指征,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近10年来血小板的输血阈值不断降低。医护人员应认识到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因为如果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制品引发了严重的败血症, 那么临床的早期发现也很重要,可为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时间。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