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其临床意义(3)

时间:2010-04-05 12:22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1. 尿液中混有0.1%以上的血液时,便呈肉眼血尿的特征,血量在此以下便只能用潜血反应或尿沉渣镜检才能证明。血尿常见于尿路炎症(急性肾炎、肾结核、尿道炎等)、结核、肿瘤,有白细胞时则表示有炎症;蛋白阳性、尿沉渣中有肾上皮细胞、管型等时,应考虑肾炎;特别是有红细胞管型时,是肾实质出血的佐证。

2. 血红蛋白尿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黑水热)、灼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

[注意事项]:

1. 成年女性的经血常可引起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少污染。

2. 分析试纸不仅可以测试红细胞,还能测试血红蛋白,因此,当血红蛋白破裂时,可引起试纸测试结果与镜检结果的不一致,应加以区别。

3. 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时,可以抑制后一步反应的进行,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因此,测试时应使用具有抗维生素C干扰能力的分析试纸。

六、酸碱度(pH)
[反应原理]:pH试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pH的反应原理是基于pH指示剂法,目前,一般的尿液pH分析试纸中含有甲基红[pH4.2(红)~6.2(黄)],溴甲酚绿[pH3.6(黄)~5.4(绿)]溴百里香酚蓝[pH6.7(黄)~7.5(蓝)],这些混合的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以反映尿液pH4.5~9.0的变异范围。
[临床意义]:
正常尿液呈弱酸性,约为6.0,因食物的不同,pH的变化范围为4.5~8.0。pH测定结果的判断比其他实验结果的判断要难一些,因为尿液pH的波动幅度大而快,而正常尿和病人的尿的pH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pH单独使用的意义不大。但与其他临床资料配合起来分析,则可成为重要的资料。
[注意事项]:

1. 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尿液pH改变。大多数情况下,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呈碱性;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液pH偏酸。

2. 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缓冲对时,放置时间过长,使尿液中的二氧化碳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液pH增高。

3. 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将试剂带浸泡尿液标本中,浸泡时间过长,尿pH呈减低趋势。

七、蛋白质(PRO)
[反应原理]:蛋白误差法,某种特定的pH指示剂阴离子受蛋白质阳离子吸引,进一步电离,使指示剂的变色点发生改变,这种方法称为蛋白误差法。尿试纸中含有四溴酚蓝(TBPH)指示剂和pH为3的缓冲体系,TBPH的变色点在pH3~4之间,它在尿中解离成阴离子,与蛋白质阳离子结合后呈黄色。
[临床意义]:检验尿液蛋白是临床尿液常规化学检查之一,尿液蛋白试制主要检测的是尿液中的白蛋白。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的蛋白质含量极少(约为30~120mg),一般的常规定性方法都不能检测出来。一旦尿液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尿,尿液蛋白质定性实验便呈阳性反应而称为蛋白尿。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管)损害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
[注意事项]:

1.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液的pH值产生变化。尿液本身过酸会出现假阴性、过碱会出现假阳性,缓冲体系适合检测的pH范围为3~7.5。例如含有奎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8.0),超过了试纸本身的缓冲能力,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 尿液分析试纸中的TBPH对于白蛋白的敏感性远远超过其他蛋白,因此,在尿液中仅含有其他种类的蛋白时,该方法的测试结果可能为阴性。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