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患者亲友可在血站献血(任何血型),并凭献血证为患者换取指定血型用血。
重建公众信任才能缓解血荒
各地血液供应紧张,除了季节性原因外,北京市血液中心相关人员透露:“自‘郭美美事件’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遭遇公众信任危机,对于无偿献血不无影响。公众无偿献血意愿明显下降。”
全国政协委员姚克指出,“郭美美事件”、“无偿献出的血液被当做肥料浇灌兰花”、“‘血库’变‘金库’”等负面新闻消息,一度将公众的献血热情降至冰点。虽然部分事件得到澄清,但是公众对血站及献血制度的信任在逐渐下降,导致各地血站采血难度加大。
此外,姚克认为,献血者权益缺乏保障,“还血政策”落不到实处也会大大降低公众对于无偿献血的意愿。
为了鼓励无偿献血,《献血法》规定参加过献血的公民,其本人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用血时,不需支付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凭本人的“无偿献血证”在医疗机构用血。但实际上,公众献血后免费用血,需要先在医院交付费用,然后到医院办公室开证明,找经治医生签字,拿上自己的身份证、病历、手术通知、无偿献血证等到卫生局盖章,最后到血站办理退款。有的地方办理更为麻烦,甚至刁难献血者,要求必须大病初愈的病人亲自去办理。献血者及其家人用血过程之烦琐、操作之不便,让不少人止步,最终还是有偿用血。
姚克认为,当前,血液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我国无偿献血已经从高峰进入瓶颈期,“我们应该多管齐下,建立缓解血荒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对此,姚克委员提出,健全无偿献血制度,必须让血库的运转对公众公开透明,使其接受公众监督。卫生行政部门要督促医疗机构和血液管理机构公开账目,公开流程,公开运行,公开血液的采集、运输,特别要对血站和医院供血等成本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开,还公众一个明白,消除“公民献血、血站卖血”的疑虑。同时,要全方位改革血站分布,完善血站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血液采供数据的信息化和一体化。其次,要完善献血者的相关权利保障,简化、优化献血者临床用血手续,确保“无偿献血、免费用血”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各级医院在临床用血中应尽量提高血液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用血,缓解血液供需矛盾。(韩柳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