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微生物类 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医院院内感染常见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的探究(2)

时间:2013-09-03 21:02来源:幸福检验 转载 点击:
    2.1院内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院内感染按照病原体来源可分为内源性院内感染和外源性院内感染。内源性院内感染又称自身院内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正常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由于病人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变化和不当抗菌药物治疗而引起。外源性院内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医院内非病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外源性感染病原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使用血液制品、药物等途径传播,其次是通过各种侵袭性操作传播。其中接触传播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像医院内感染常见的几种耐药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均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在院内感染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医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病人过程中,尤其是接触传染性病人或其物品、施侵袭性操作前后,若不严格洗手,不注意消毒灭菌和隔离,极易引起病人发生院内感染。
 
    2.2 院内感染的因素
 
    2.2.1易引起院内感染的创伤性诊疗措施(1)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或插管、心导管、导尿管、人工呼吸器、腰穿、脑脊液分流术等操作(2)异物的植入如人工心脏瓣膜或人工关节(3)器官移植或血管移植(4)污染的手术,在综合性医院的婴儿室、ICU、烧伤病房、血液病房、移植病房等处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地区。
 
    2.2.2易引起感染的人群包括(1)免疫缺陷的患者(2)新生儿、婴幼儿和老年人(1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3)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病、结缔组织病和血液病等(4)烧伤或其他创伤引起组织坏死者。
 
    2.2.3 院内感染常见的病原菌种类(1)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结核杆菌、军团菌等。(2)病毒 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与甲肝、乙肝、丙肝病毒等(3)真菌 白色念珠菌、丝状真菌、接合菌等(4)支原体衣原体等。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易产生耐药,已逐渐成为困扰全球微生物学和感染学专家的一大难题。
 
    3.制定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体系。
 
    3.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灭菌质量检测 消毒隔离制度和灭菌质量检测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医护人员必须熟悉该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医疗活动室空气、所用消毒剂、物体表面和其他易存在和传播细菌尤其是耐药菌的部位进行卫生学监测,监测不合格者,应追究责任,予以处理,并责令其整改直至监测合格。
 
    3.2 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测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大量或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会迅速产生耐药菌株,延长治疗周期,给治疗带来困难,给病人增加经济和身体的双重负担,还会给病人带来二重感染和正常菌群失调的危险。明确感染类型、明确感染细菌种类、明确细菌药物敏感或耐药情况会比盲目使用抗生素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好。因此,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对感染性疾病应在治疗用药之前分离培养病原菌,按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用药,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3.3 做好医疗环境的卫生监督工作 各病房护士长要监督卫生员做好医院的卫生清扫、消毒物品的清洗消毒工作。各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要做到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每次1小时,每周用过氧乙酸1g/m3熏蒸空气2小时,并做好记录。各门诊、走廊、病房每天用0.2%过氧乙酸空气喷雾消毒2次并做好记录。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