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BSI)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随血行播散的感染,可以表现为菌血症、真菌血症、病毒血症和脓毒症。血流感染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疾病,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对怀疑有BSI或CRBSI的患者,血培养是进行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依据。
临床案例
患者男性,30岁,发热、全身疼痛不适1月余,院外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未见好转,遂来本院就诊。门诊检查除体温升高外无明显阳性体征。连续送血培养3次,均为阳性,经鉴定为同一种细菌。
将血培养瓶中生长的细菌制成涂片,革兰染色后镜下观察为革兰染色阴性球杆状细菌,菌体细小,呈细沙样排列,初步怀疑为布鲁杆菌。将细菌从血培养瓶转种至血平板,菌落不溶血,无色素,氧化酶和尿素试验阳性。取患者血清进行乳胶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
据此,诊断为布鲁杆菌感染,从而确定抗布鲁杆菌治疗,方案为:利福平600~900 mg/d,联合多西环素200 mg/d,坚持使用6周,以彻底消灭胞内细菌,防止复发。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肝功,防止肝脏受损害。患者发热退,痊愈。
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1.采血时机 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患者寒战时或发热前采血。超过发热峰值后,病原菌会逐渐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从而降低检出率。
2.采血部位 采集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用动脉血或通过血管内介入装置采血。只有在怀疑CRBSI时,可以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采血,同时送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多次血培养阴性,仍发热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但不能明确感染来源时,可考虑采取骨髓标本。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非常重要,应严格无菌操作。
3.采血量 采血量应是培养基的1/5或1/10。对于成人患者,在同一个穿刺部位1次采集20~30 ml血液,分注于需氧瓶和厌氧瓶。对于儿童患者,最好每个血培养瓶至少抽血1~5 ml。
4.选择血培养瓶 一次静脉穿刺采取的血液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进行培养,即完整的“一份”血培养。同时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可以提高阳性培养率,缩短阳性报警时间。对于已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使用含树脂或活性炭的培养瓶以提高检出率。
5.采血次数 对怀疑BSI患者应至少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标本培养2~3次,以提高阳性培养率,4次培养阳性率可从1次培养阳性率73%增加至>99%;而且2次以上血培养有相同病原菌生长可以帮助排除污染的可能。
6.采血间隔时间 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先从不同部位采血2~3份,如果培养24~48小时后结果为阴性,再从不同部位采血送检至少2份血培养。对怀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间隔1小时,连续采集3份血培养。
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
Q1患者持续发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但血、尿、痰培养均无细菌或真菌生长,下一步应做什么检查以获得病原学诊断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