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 微生物类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白血病实验室漏误诊的原因分析(2)

时间:2010-03-21 16:46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1]。有的检验人员对仪器打出的检验报告不会分析,只要有数据和直方图就报告结果,对异常标记和直方图结果缺乏全面分析,使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失去价值。

  目前任何先进的血液分析仪,用于白细胞分类,只能当做一种过筛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人工镜下分类。因为它不能区分幼稚或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和有核细胞,3分类以下的中、低档仪器更不能区分嗜酸、嗜碱和中性粒细胞。有报道,2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报告完全正常的结果,结合血片镜检,发现了多例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2]。我院1992~1997年发生误诊的14例白血病中,就有6例因不按规定使用仪器,未进行镜下人工分类而误诊。

  分类仪器多是以加入特殊溶血剂,根据各类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做出分类的,常把体积大的异形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误认为粒细胞,把有核细胞、大血小板误认为红细胞,而把缺铁性贫血的小红细胞误认为血小板,无异常报警标记,易导致误诊。

  3 细胞形态学分类方法的片面性

  白血病的分型已从FAB法发展到MICM法(形态、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FAB法分类是以细胞形态为基础的形态学分型,结合临床可对90%以上的白血病作出诊断[3],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血液病的染色体基因的改变,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以及某些亚型的区分,仅靠形态学诊断,不仅易发生细胞类型的误诊,还远不能满足疾病治疗的需要。MICM的分型着重于癌基因、细胞免疫表型和染色体,不仅能够区分不同的细胞分化系列,而且有可能识别各个系列的不同分化阶段,对认识血液病的本质,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大意义,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推广。

  作者认为,应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应定期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检验质量,遵循全面质控的程序,在发出报告前应实行复检制度[4],可发现一些质控方面的不足之处,可以肯定某种异常情况,也可否定某些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使检验科内部的质量问题,不致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检验报告的质量。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