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一名军人在北京站采血车上献出400毫升B型血,11月4日,这袋血在协和医院流进一位女患者体内。记者全程追踪 “行了。您坐在旁边休息一会儿,喝点儿水。”10月30日13时30分,北京站广场的一辆采血车上,一名年轻军人刚刚献出400毫升B型血。
封好血袋,护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袋爱心血贴上“身份证”——13位的条形码。“有了这个条形码,不论这袋血最后流向哪里,只要机器一扫,就能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在哪里采集的,经过了多少检测,检测结果是什么。”护士一边说,一边在封口时挤出一小管血液,这是留做检验用的样本。样本也被贴上了同一编码的“身份证”。
随后,这袋爱心血就开始了它的体外之旅。
旅行第1站 分离
很快,这袋血住进了这次旅行的第一个家——采血车上的冰箱。13时45分,一辆血液中心的运输车来到采血点,冰箱里的血袋已经快满了,需要先运走一批。这袋血和它的样本同时被转移到运输车的冰箱里。
不到一个小时,车子开进位于北三环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爱心血被送进大楼一层的待检库,这里是一间比普通房间还要大的冷库,温度一直保持在2℃到6℃。而它的样本在这里跟它分手了,被送到位于四层的检验科做化验。
下午3时,成分科的检验员把这袋血从待检室运到三楼做成分分离,血袋被放入离心机,三四分钟后,红色的血液在袋子里逐渐分成两层,上半部分是黄色的血浆,下半部分是暗红色的红细胞。在一个叫分浆夹的设备的轻轻挤压下,血浆缓缓流入另一个袋子,而红细胞还留在原来的袋子里。
工作人员解释,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血液的作用,血浆富含蛋白质和凝血因子,可以救助烧伤和肝脏受损的病人,而红细胞具有携带氧气的能力,能够救助手术中血色素低的患者。一个小时后,红色的血袋回到一层的冷藏库,黄色的血浆则进入地下一层冷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