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氧化发酵试验(OF);(2)氧化酶;(3)动力;(4)麦康凯琼脂上生长情况。 201.(1)诊断试剂:①检验病原体及其抗体②肿瘤③细胞表面标志,④HLA……(2)治疗。 202.(1)检验病原体及其抗体;(2)微量蛋白;(3)激素;(4)药物。 203.ELISA实验在硝纤膜上进行,抗原(体)点样呈斑点,反应结果观察斑点的呈色。 204.A(亲合素)B(生物素)C(复合物〕是一种放大的ELISA技术。 205.(1)OPD;(2)OT;(3)TMB;(最佳)(4)ABTS。 206.(1)双抗体夹心法;(2)间接法;(3)竞争法。 207.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均相 酶免疫测定{{固相(ELISA) {非均相{ {液相 208.(1)VDRL(2)PRP(3)USR 209.(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4)协同凝集反应。 210.(1)免疫电泳(2)对流免疫电泳(3)火箭免疫电泳(4)免疫固定电泳(5)交*免疫电泳。 211.(1)白细胞凝集试验(2)白细胞溶解试验(3)白细胞细胞毒试验(4)荧光抗体试验。 212.(1)细胞功能;(2)核染色质;(3)核仁;(4)胞浆。 213.应用CD系列单克隆抗体的荧光计数法。 214.(1)花环沉降分离法(2)尼龙纤维分离(3)亲和柱分离法(4)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 -------------------------------------------------------------------------------- 215.(1)粘附贴壁法;(2)吸附柱过滤法:(3)磁铁吸引法。 216.(1)直接法;(2)间接法;(3)补体结合法;(4)双抗法(双标记法)。 217.(1)放射免疫测定(RIA);(2)免疫放射测定(IRMA);(3)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 218.(1)絮状沉淀实验;(2)环状沉淀试验;(3)凝胶内沉淀试验: ①单向免疫扩散;②双向免疫扩散,③免疫电泳。(4)免疫浊度法: ①透射浊度;②散射浊度。 219.(1)硫酸铵(钠)沉淀抽提;(2)离子交换层析;(3)亲和层析。 220.(1)凝集反应(2)沉淀(3)溶血(菌)反应(4)补体结合反应(5)中和反应。 221.(1)抗原抗体的比例;(2)电解质;(3)pH值;(4)温度。 222.(1)特异性;(2)最适比例性;(3)可逆性;(4)亲合性和亲合力。 223.(1)Ⅰ型:速发型(2)Ⅱ型:细胞毒或溶细胞型(3)Ⅲ型:免疫复合物型(4)Ⅳ:迟发型 224.如表所示: -----------------------------------------------------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参与细胞TB 效应物质淋巴因子抗体(Ig) 清除细胞内病原 功能体,衰老,癌变清除体液内病 细胞原体 ----------------------------------------------------- 225.(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3)效应阶段。 226.(1)NK细胞,对肿瘤细胞有非特异的杀伤(2)K细胞,对靶细胞有杀伤作用。 227.(1)抗原受体:(2)Fc受体,(3)补体受体,(4)丝裂原受体;(5)EB病毒受体。 228.(1)绵羊红细胞受体;(2)丝裂原受体;3)抗原受体;(4)麻疹病毒受体。 229.如表所示:-------------------------------------- CD4(Th)CD8(Ts) 辅助作用+- 抑制作用-+ 细胞毒作用-+ ---------------------------------------------------- 230.(1)T细胞--细胞免疫;(2)B细胞--体液细胞;(3)大颗粒淋巴细胞(NK,K)--杀伤;(4)单核-巨噬细胞---清除;(5)其它: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231.(1)淋巴结;(2)脾;(3)胸管相应淋巴组织。 232.(1)胸腺;(2)腔上翼相应结构一骨髓;(3)骨髓。 233.(1)细胞溶解及杀菌作用;(2)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3)过敏毒素作用;(4)中和病毒作用;(5)对免疫复合物的调理作用。 234.(1)识别阶段;(2)激活阶段;(3)膜攻击。 235.C1一C9,其中C1分为C1q、C1r、C1s。 236.IgG:免疫防御;IgA:粘膜防护;IgM:凝集,调理作用;IgD:不明;IgE:与变态反应有关。 237.(1)二条重链(5种Ig各不同);(2)二条轻链;(3)J链;(4)二硫键相连。 238.(1)完全抗原:兼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2)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又分为复合,简单半抗原。 239.(1)异物性;(2)分子的大小;(3)分子的化学结构。 240.(1)免疫防御;(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 241.原发性:(1)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2)原发T细胞缺陷病;(3)原发吞噬细胞缺陷病(4)原发T、B细胞联合缺陷病(5)原发补体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242.(1)单向免疫扩散法;(2)火箭电泳法;(3)免疫透射浊度法;(4)光散射法。 243.(1)多发性骨髓瘤;(2)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3)重链病;(4)轻链病;(5)冷球蛋白血症。 244.(1)抗核抗体---SLE;(2)类风湿因子---类风湿;(3)抗线粒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抗平滑肌---慢性肝病; (5)抗甲状腺---桥本氏甲状腺炎。 245.(1)均质型;(3)周边型;(3)斑点型;(4)核仁型。 246.(1)PEG沉淀浊度法;(2)补体C1q结合法(3)牛胶固素结合法;(4)细胞结合法。 247.(1)血小板凝集试验;(2)血小板表结合相关IgG; (3)荧光抗体法;(4)抗球蛋白消耗试验;(5)补体消耗试验。 248.(1)FITC;(2)TRITC(罗丹明衍生物);(3)RB200 249.(1)吸附性能好;(2)空白值低;(3)孔底透明;(4)孔板间性能一致。 250.有些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类似,可与酶可逆结合,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为竞争性抑制。逆转办法:增加底物的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