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细菌抗原的作用
细菌的抗原成分也是细菌的重要致病因素。细菌荚膜(K)抗原具有抵抗多核白细胞的吞噬和血清的杀菌作用,可促进尿感的发生、发展。富含K抗原的大肠埃希杆菌易于引起肾盂肾炎。细菌细胞壁(O)抗原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引起尿感的大肠埃希杆菌有O1、O2、O4、O6、O7、O25、O50及O75等。这些O抗原具有细胞毒性和免疫原性,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除与感染灶的形成、进展相关外,还与炎症的慢性化密切相关。
4 尿路的防御机制
尿路存在有防止细菌粘附、抑制细菌生长的机制。主要有:(1)尿道口、外阴分布的正常菌群可抑制病原菌生长。(2)排尿、尿流的机械性冲洗作用。(3)尿中Hamm Horsfall蛋白能抑制细菌与尿路上皮的受体结合,并阻止细菌粘附于上皮。(4)尿中低聚糖和膀胱表面的粘多糖能阻止细菌粘附于尿路上皮。(5)尿中免疫球蛋白可杀伤细菌。因此,在没有易患因素存在下,除去能在尿路上皮固定、繁殖的细菌外,尿路能清除其它细菌,防止尿感的发生。尿感的发生与发展是细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侧重于细菌方面,对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作一简述。但同一细菌株上众多的粘连素在尿感发病过程及部位选择上将发挥何种作用?宿主方面的细菌受体及防御机制又如何调控?目前均尚不清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并期待开发出新的尿路感染的预防、治疗方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4月第21卷第4期孙雪峰 叶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