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22日,第16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本报特约部分参会专家就这次会议的精彩内容进行介绍。2008年11月27日D1~D3版刊出了此次会议报道的第一部分,现继续刊出第二部分。
Hp致病机制
Hp毒力因子-CagA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是幽门螺杆菌(Hp)的毒力标志。日本学者政德(Masanori)研究显示,CagA转基因鼠可发生增生性息肉、胃癌及白血病,而抗酪氨酸磷酸化CagA转基因鼠的胃肠道未出现病理变化。研究者认为,CagA是Hp第一类细菌来源的致癌蛋白,其可诱发哺乳动物肿瘤,酪氨酸磷酸化是CagA致癌的前提,其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可能是自发的,而不是通过炎症反应。
Hp黏附性 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X抗原(SLeX)是唾液酸结合细菌黏附素(SabA)的配基,一种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β3GnT5是SLeX合成所必需的。研究显示,Hp高致病菌改变了数个与β3GnT5合成相关的基因,诱导β3GnT5过度表达,从而导致胃癌细胞株SLeX表达上调,使Hp黏附性增加。
在口腔到胃的不同部位黏膜中,Hp以不同模式与黏蛋白结合。德国学者实施的一系列关于Hp黏附性的研究显示,主要有以下4种黏附模式:血型抗原黏附素(BabA)依赖途径、SabA依赖途径、唾液结合黏附素依赖途径及低pH值依赖途径,这4种模式在Hp定植的过程中起不同作用。
Hp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
胃黏膜相关样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一种由Hp感染导致的MALT组织学来源的肿瘤,但只有小部分Hp感染者发生淋巴瘤,这表明这些患者个体可能具备遗传易感性。
既往研究显示,自噬基因(ATG)16L1是克罗恩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德国学者赫尔明(Hellmig)对慢性Hp感染者胃MALT淋巴瘤遗传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ATG16L1基因突变体rs2241880可干扰Hp的加工处理及其在胃上皮细胞中的致病作用。研究者认为,ATG16L1遗传变异对Hp感染患者早期胃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具有保护效应。
为阐明Hp根除治疗对胃MALT淋巴瘤的长期疗效,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学者调查了88例在1993年12月至2003年10月期间接受Hp根除治疗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处于1期,且根除后每4~6个月接受1次内镜及CT检查。结果显示,在78例Hp阳性患者中,57例(73%)MALT完全缓解,在10例Hp阴性患者中,仅1例(10%)MALT缓解。长期随访发现,所有58例缓解患者均维持在完全缓解状态,完全缓解时间为80个月(56~158个月)。研究者认为,Hp根除治疗局灶性胃MALT淋巴瘤的长期疗效是可喜的。而且将内镜及CT随访间隔从4~6个月延长到更长时间是安全的。
荷兰学者实施的1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胃癌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6倍,这一结果为胃MALT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在诊断及治疗后接受细致的内镜及组织学随访提供了依据。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为了阐明Hp感染在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韩国学者实施了1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未并发门脉高压胃病者相比,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者的Hp感染率明显较低,但在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之间以及并发与未并发消化性溃疡患者之间,Hp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针对年龄及病因的对比研究发现,40岁以上及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较高。研究者认为,Hp感染不是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