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时间:2010-04-05 19:51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

    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 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 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 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