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一些检验结果波动较大,甚至超过病情变化,与临床诊断不符,会被认为是检验结果不准确。殊不知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实验中、实验后的误差,如仪器、试剂、反应条件、操作员个体等;而且还有实验前误差,如患者个体、标本收集、处理、贮存和运输等。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1],其中标本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几种不能反映患者真实指标的检验标本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2 试剂 北京中生生物高技术工程公司。 1.3 标本来源 脂类标本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5岁~70岁;其中输脂肪乳9例,来自本院外科住院手术后患者;饮食脂肪类食物3例,来自门诊查体者;均排出高血压、高脂血症;输液、溶血标本均来自本院住院患者。 2 结果 2.1 脂类标本 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外观混浊甚至乳糜样的脂类血清,除病理性的高TG血症外。经询问,多为采血前一天暴饮暴食高脂肪类食物(TG明显升高)或正在输注脂肪乳营养液。将12例脂类标本作为试验组,输脂肪乳者停用脂肪乳,饮食脂肪类食物着禁食高脂肪类食物一周;重新采集标本作为对照组。进行10个生化项目的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脂类标本与非脂类标本测定结果(略) 除Ur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外,其余9项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TB、DB、UA、TCa、TG最为显著。 2.2 输液标本 由于临床对失血、感染患者需大量输注维生素C药物,检测UA常出现结果为“0”,而输液前或停用Vitc药物后,均能测出UA值。我们在2份UA值分别为174.1 μmol/L和264.3 μmol/L的血液5 ml中加入0.5 g/2 ml的维生素C针剂10 μl(每L血液中维生素C浓度为0.5 g),结果检测UA值均为“0”;而对于正在输液的患者,输液同侧采血经实验,结果影响也较大。某患者,女,28岁,临床送来标本检测多项生化指标异常。经回访,该标本自患者正在输液同侧针头附近采集(液体为5%葡萄糖注射液),遂重新自异侧采集标本,两者检测12项生化指标结果,见表2。 表2 某患者输液同侧标本与异侧标本测定结果(略) 除Glu、Cr、K+值同侧比异侧增高外,其余各项同侧均比异侧低,其中TB、TP、Alb、Na+、Cl 、TCa变化率较大。 2.3 溶血标本 同一患者溶血标本与重新采集的非溶血标本检测15项生化指标结果,见表3。 表3 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测定结果(略) 溶血标本DB、TB、UA、AST、K+结果增高,变化率大,其中DB最为显著。 3 讨论 3.1 采血前输注脂肪乳营养液或饮食高脂肪类食物,可使血清混浊,TG显著升高,停用脂肪乳和禁食高脂肪类食物1周后,可恢复正常,检测结果除Ur外,其余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 或P<0.01)。脂肪乳血清与脂类血清在同一光谱下具有相同的吸收曲线[2]。本实验中除Ur检测方法属负反应,反应液是无色外,其它项目均为有色反应;脂血可使反应液浊度增加,透光度下降,吸光度升高,致使结果偏高;TG越高,影响越大;从而导致多项生化项目检测结果不准确,甚至检测不出。 3.2 维生素C是还原性物质,在尿酸酶法检测中,可与色原性物质竞争过氧化氢,从而消耗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氢,产生竞争性抑制,使结果偏低[3]。若在试剂中加入一定量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可能会减少维生素C的干扰。患者正在输液,同侧与异侧分别采集的标本,引起结果的变化,除因血液被液体稀释外,与所输注液体成分有关,该患者正在输注的为5%葡萄糖注射液加肌苷和KCl,致Cr、K+浓度升高,尤其是Glu浓度高达112.64 mmol/L。有关输液同侧远离针头部位采集标本是否影响测定结果,我们未做实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