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 微生物类 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血清AFU活性测定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时间:2011-11-13 10:57来源:幸福检验 整理 点击:

 【关键词】  α-L-岩藻糖苷酶;原发性肝癌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AFU活性显著升高,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患者检出率,本文用终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检测,发现结果与一些报道存在一定差异。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A组(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正常者175例,男108例,女67例;年龄21~73岁。B组(PHC组):B1组(治疗前)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23~61岁。病例经病理或影像诊断。B2组(治疗后)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26~59岁。C组(肝硬化组):36例,男32例,女4例;年龄32~65岁。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D组[肝细胞损害组(ALT>150U/L)]:37例,男31例,女6例;年龄18~48岁。E组(非肝胆系统肿瘤患者):32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30~56岁。
  1.2 研究方法
  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室温离心分离血清于-20℃保存,集中检测,所有样本均做空白对照。试剂由福建三明生化公司提供。仪器为BT-3000Plus生化仪,波长410nm,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5s,显色1s,单位U/L,界值6U/L。
  1.3 数据处理
  率比较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A组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4.6%;B组PHC治疗前AFU阳性率50.00%,治疗后阳性率下降为29.17%;C组肝硬化组阳性率为36.11%;D组肝细胞损害组阳性率为29.73%;E组非肝胆系统肿瘤组阳性率为6.25%。B1、B2、C、D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50.13,22.97,29.74,21.84,P<0.05);E组与A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24,P>0.05);B1组与B2组差异无显著性(χ2=3.55,P>0.05);B1组与C、D组差异无显著性(χ2=1.33,2.96,P>0.05);B1组与E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5.15,P<0.05)。见表1。表1 AFU各组阳性率表
  3 讨论
  本文所得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AFU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肝硬化组、肝细胞损害组也较正常组偏高,且PHC组阳性率不及相关报道高[1~3]。笔者认为用AFU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指标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而非肝胆肿瘤组血清AFU活性未见异常增高,与相关报道一致。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升高机制目前仍未有明确阐释,现多倾向于原发性肝癌血清AFU活性升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据肝胆系统疾病AFU活性升高,笔者推测由于新生肝细胞的某一特殊阶段分泌AFU增加所致,此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108例肝癌患者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检测分析.陕西医学检验,1998,13(2):48-49.
 
  2 魏学,王少斌,芮静安.原发性肝癌诊断中α-L-岩藻糖苷酶的价值.中华肿瘤杂志,2000,22(2):148-150.
 
  3 翟飞,张辉,杨炳益. α-L-岩藻糖苷酶在肝细胞癌诊断的应用与评价.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1998,19(5):203-204.
 
  4 颜洁明,彭长青,王能进. 原发性肝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升高的机制.临床肝胆病杂志,1994,10(1)38-40.
    作者:顾文建    作者单位:225003 江苏扬州,华东石油局职业病防治所检验科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