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82年德国科学家柯赫发现结核杆菌以后,从此,人类对这个世界的瘟疫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使结核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进展加快了进程。 对检验人员的要求:查找痰中的结核菌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只要在工作上疏忽大意就有可能使痰菌的检出率下降。一般认为,痰涂片阳性的病人的含菌量每毫升痰在100万个左右,而在涂片时在涂片上的细菌数就比较少了,因为在涂片时只是在载坡片上,只涂上薄薄一层。所以,我们要求检验人员在显微镜下查痰菌时必须仔细搜索每一个镜下视野,至少搜索100~300个视野。如果能做到一丝不苟,痰结核菌的检出率就会大大提高。 标本的采集。当肺部结核病灶与支气管相通时,咳出的痰中含菌量就较高。怎样提高标本中结核菌的检出率?正确的操作方法应该按如下面的步骤进行:在采集标本前,患者应以清水漱口,这样可以去掉口腔内的大部分染菌,然后鼓励病人用力咳嗽(如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应避免用力咳嗽)尽力将气管深部的痰液咳出,并将咳出的痰液放于清洁(最好消毒过的)容器内并加盖,马上送检验室,直接涂片检查。采集痰液的最好时间是清晨起床时咳出的痰。另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是,有的病人无痰,咳嗽也很少,而为了应付查痰就将唾沫作为痰标本进行检查,这样的痰标本、结核菌的检出率很低,甚至根本检测不到结核菌,报告结果肯定是阴性的,这样的检验结果是不正确的,也绝对不可靠。 检验方法:对结核菌的检验,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直接厚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还有将痰液离心沉淀,漂浮集菌等处理后,再进行涂片检测,这些方法都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我们只要作一般了解就行了。 下面介绍一下结核菌的培养,由于结核菌属于缓慢生长需氧的抗酸杆菌,营养要求高,在培养基中要有血清、卵黄、甘油、天门冬素及马铃薯等物质条件,温度必须在37℃~37.5℃,PH值为6.5~7.0的酸碱度,才缓慢生长。在培养基上生长2周~8周,以后才可以用肉眼看见菌落,如果碰到耐药菌株可能在20周以上才能培养成可见菌落。结核菌的培养对临床上的难治病例,耐药病例意义较大,可以帮助医生正确选择敏感药物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而我们在临床上对初治病人或者其他复治病人,在痰中找结核菌阳性以后即可开始抗痨治疗,而不必等到培养报告阳性才开始治疗,一则培养一般在2个月以后才有结果,不马上治疗势必耽误病情;二则,如果进行结核菌药敏试验,那么时间就更长,病情会进一步延误;三则在培养和做药敏的一段时间里结核菌在体内是否会产生变异而给治疗带来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