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气候变化异常和灾害频繁发生,导致生计脆弱,并带来新型贫困。但在灾害面前,易受损害性并非男女都一样,女性在灾害面前致死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4倍。 第一财经日报11月30日报道 气候变化异常和灾害频繁发生,导致生计脆弱,并带来新型贫困。但在灾害面前,易受损害性并非男女都一样,女性在灾害面前致死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4倍。
29日召开的中国妇女研究会2010年会公布了上述研究成果。“社会性别与贫困”研究与倡导课题组成员、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刘大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妇女都更加容易成为灾害的牺牲品。
刘大庆举例称,1991年孟加拉热带飓风夺去14万人的生命,其中90%是女性;2003年夏天袭击欧洲的热浪让更多的女性死亡,如在法国大多数死者是老年妇女;美国新奥尔良卡特琳娜飓风祸害最深的是当地最穷困的非洲裔妇女及其子女;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引发的巨灾中,很多妇女由于从来没人教她们游泳和爬树而不能像男人那样逃生……
“妇女在灾害面前致死的可能性是男子的14倍。”刘大庆说,研究人员在对141个国家的灾害致死情况分析发现,妇女的死亡和她们的经济社会权利状况直接相关,在男女比较平等的社会,男女死亡率基本相当,而不平等则体现为男女死亡率的差异,如在抢险救灾中更加重视男孩,灾后妇女和女童不得不遭受食物和经济资源的短缺。
调查人员还注意到,救灾物资发放过程中缺乏性别敏感,加重了妇女的不安全感;灾后重建方案没有纳入妇女的经验和需求,没有妇女的参与,这种制度性的排斥,加剧了妇女的边缘化,强化了她们的易受损害性,让她们进一步处于弱势地位。
“与贫困女性的需求相比,中国的许多减贫政策远未对社会性别平等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性的问题突出,这些都影响了减贫的效果。”课题组负责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赵群说。
在谈到气候变化和灾害给中国女性带来的伤害问题时,刘大庆表示,目前无论是政府的统计、调研资料,还是学术研究的论文专著,都几乎看不到分性别的数据和实例公布,缺乏分性别的灾害对贫困人群影响的实证资料。
刘大庆也承认,“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害、贫穷和妇女,三个议题终于相遇”。数十家援助机构和妇女组织发出了“关注灾区妇女的需求和权利”的呼吁,将性别视角和妇女的诉求引入了救灾和重建议题。
课题组发现,那些在地震中受伤致残或因灾致病的农村妇女,由于无法正常从事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致使家庭生产和生活水平降低,有的会因此在家庭中的地位降低,承受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调查发现,对于贫困地区的妇女来说,失去丈夫和孩子,往往意味失去她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失去维系家庭生计的重要支柱,使她们沦为贫困或陷入更深的贫困境地;失去丈夫和孩子,还意味着心理和精神的巨大损失和创伤,如果没有相当的恢复能力和一定的社会支持,她们的身心健康还将因此深受影响。无法进行正常的劳动,或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从而导致贫困。
29日,中国妇女研究会“社会性别与反贫困”工作小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在新的扶贫规划中,增强社会性别敏感的反贫困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