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纯)“纵观现代医学发展现状,基础研究和临床发展脱节、实验室与临床之间的脱节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医学和药学研究的效率。”在11月20日举行的首届燕达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暨2010年中国神经修复学高峰论坛”发布会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修复室黄红云博士呼吁:基础研究与临床发展脱节,已经制约现代医学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现在是我们正本清源、回归主体的时候了。 2010年4月,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10周年之际,《自然》杂志发表社论说:“基因组测序完成了,人们原本期望测序结果能够很快地运用于医疗实践,但是我们的希望破灭了”。现实中,这一情况远远超出了基因组的研究领域,例如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前或基础研究与临床阶段之间艰难的转化,也不断降低投入产出效率。
北京西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修复学前沿》杂志编委陈琳也表示,“医学界单独做基础研究、单独的临床诊断,这两个鸿沟之间该架起一座桥梁了。”
从上世纪初开始,为了科学发展,医学学科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学科,进而细分为不同专业,这对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但不能脱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主体”的方向和目标。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应紧密结合,这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共识,从而形成转化医学这一独特学科。
据了解,转化医学概念,是2003年新上任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Elias A. Zerhouni博士最先提出。它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到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
黄红云表示,对于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神经修复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期。我国的优势是临床应用研究起步早并且已初具规模,领先于欧美。然而以细胞移植为核心的神经修复学创新成果转化,需要巨大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撑,同时中国转化医学发展也面临着骨干人才匮乏,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培养一支转化医学高端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