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在抽查中的国内个人洗护用品、化妆品及香水等产品中均有相当比例的产品被检出含有一种叫邻苯二甲酸酯的物质,其中香水检出率达92.3%。邻苯二甲酸酯在国外已屡被质疑,矛头直指其可能对人体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如果上述新闻属实,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确不是好消息。试想,有高达92.3%的香水检出致癌物邻苯二甲酸酯,公众在无法知悉哪些产品是安全的情况下,任何一种化妆品、香水都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
欧盟、美国等早在前几年就已将邻苯二甲酸酯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并不断增加监控种类。我国也将DMP、DBP和DOP三种邻苯二甲酸酯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那么,我国相关部门为什么不提前几年公布信息或进行检测?而偏偏就此打了这么多年的“哑谜”?
即使现在的检测是负责的,是客观公正的,已经深受其害的社会公众也未必对此心存感激,从性质上说,这份迟到的检测报告不过是对公众遭到相关问题产品侵害后的“亡羊补牢”。
上述迟到的检测报告说明我们的检测和相关措施往往是被动的,往往总是先让人们“吃出来”、“用出来”之后,才能引起职能部门重视。“洗虾粉”的危害,是部分人群食用小龙虾产生了“横纹肌溶解症”之后才引起重视,之前部分地方、大量小商贩直接使用“洗虾粉”,有关方面却不闻不问;可以提高蛋白检测指标的三聚氰胺,是大量小孩子患肾结石的惨痛代价“吃出来”的......相关职能部门未雨绸缪却很少见。
或许,化妆品和香水含有致癌物质,并不会短期内致病致癌,问题是,这么多年以来广泛使用的化妆品、香水,已经给部分社会公众造成了怎样的潜在“致癌”机率?相关部门真该认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