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卫生科技 医学动态 政策法规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医学新闻 > 卫生科技 >

抑郁症患者自杀与大脑结构改变有关

时间:2010-09-11 15:13来源:华西都市报 点击:

  昨天是第八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五大死亡原因,而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百分率占所有自杀者总数的10%-30%,高于一般人口的50倍。

  川大华西医院放射科、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龚启勇、贾志云博士和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况伟宏等专家,通过利用先进的影像医学技术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等脑区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可能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

  专家研究自杀未遂者大脑

  黄云(化名)是成都人,两年前与丈夫离婚后,黄云始终沉浸在痛苦之中。就算将家里与前夫有关的所有物件扔掉,也不能抹去她脑海中随时浮现的昔日场景。幻听、头痛、全身无力……黄云出现了抑郁病症。一年前,黄云用美工刀割腕自杀,被亲人发现捡回一条命。

  不久之后,自杀未遂的黄云,躺进了一种名为“高场磁共振机”的设备中,这个外形像船舱一样的机器,能够将人脑的核磁共振影像清晰地显示出来,这些黑白影像的分析结果表明,黄云大脑中负责调节冲动性和负责执行功能的区域发生了改变。

  “这一新发现,为抑郁自杀行为的预防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龚启勇说。

  “大脑影像学是一门前沿的基础科学,它能够让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的同时,对脑组织进行实时功能显像。”参与这一研究的主要成员、华西临床磁共振中心成员贾志云博士说。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为特征的临床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我国的抑郁症发病率约3%-5%,目前有2600万患者,其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死于自杀。”基于这一系列惊人的数据,川大华西医院放射科、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龚启勇、贾志云博士联合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况伟宏等专家,就抑郁症自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神经内分泌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自杀未遂者大脑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术,首次对16例自杀未遂者和36例无自杀行为的抑郁患者的大脑灰白质体积和白质纤维的完整性进行研究。

  通过与无自杀行为者和正常人大脑影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这些自杀未遂者,大脑内的左侧内囊前肢部分各项异性值明显降低,提示该区域白质破坏导致额叶纹状体通路受损。

  “这些受损区域与高冲动性有关,这种结构异常可能影响大脑做出决定,从而产生过激行为导致自杀。”贾志云说。

  “一般来讲,大脑中的前额叶区是与大脑执行功能相关的环路中心,其损伤可能影响人类的情感反应和行为选择。额前皮质的损伤已造成人格改变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引导作用减退可能导致其决策失控而引起自杀。研究发现,当人们遇到与这些区域的功能相符的事情时,这些地方就会被激活。”贾志云说。

  研究还在继续有望药物干预自杀

  “如何继续保持健康的心理生活下去是最重要的,这次的研究可以对自杀行为的预防提供一些帮助,因为我们了解到了这样的人的脑部发生了哪些变化,脑部不同的区域影响着人不同的生理机能,我们可以以此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保证这些人在心理上能够更好地抵御灾难。”龚启勇说,他们的研究还没有结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学技术的提高,希望可以找到修复大脑功能受损的区域方法,也许可以发明临床药物来干预自杀行为。”(程渝 谭曦)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