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卫生科技 医学动态 政策法规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医学新闻 > 卫生科技 >

面对疾病易产生4种“心病” 或比疾病更有害

时间:2010-09-08 23:15来源:未知 点击: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教授 关念红

  这个年头,有啥都好,就怕有病。但怕有多种表现,有疑病,有恐病,有的可以叫“避病”,从不体检,实行鸵鸟政策,或是宁信鬼神,不信科学。这种种表现,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病,或是比疾病更有害身体的毛病。

  1 疑病

  陈先生,25岁,在一次按摩时,跟按摩小姐发生了性关系,之后总觉得小便不畅,会阴周围有些刺痛感,于是怀疑自己染上性病了。此后,他多次到皮肤科和泌尿外科就诊,多次进行性病全套检查,均未发现任何性病的证据。尽管医生再三保证他没有性病,但他的怀疑有增无减。经泌尿外科医生的多次强烈建议后,他最后才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经全面的心理评估后,被诊断为“疑病症”。 
 
  不仅有怀疑自己得性病、艾滋病的病人,在其他科室,还有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心脏病等病症的。有不少的“患者”怀疑自己有病,且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会在网上、书本上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反复进行自我体格检查,检查有无与自己担心的疾病的相关体征,对号入座。或者多次去医院做“全套检查”,辗转在各个科室,有些疑病症患者甚至会多次看急诊,总相信这次一定是很严重,有的病人竟然成为急诊室的“熟客”。

  “频繁看各科医生”和“重复检查”是疑病症最引人注目的临床特征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教授关念红称,这是一种寻求安全保证的行为。这种行为之所以重复出现,是因为负性强化作用,医生“保证”患者没病,病人的焦虑情绪就会减轻,从而强化了病人寻求保证的安全行为。但是一旦当病人注意到更多躯体感觉或变化时,就会对检查结果和医生的保证产生怀疑。为了消除疑虑和缓解焦虑,病人又会强迫性地去检查和寻求保证。

  专家评议:

  (1)在内外科诊室外挤满的候诊病人中,有相当部分患者其实没有内外科的相关疾病,只是患了疑病症,但他们自己不知道,可能在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来到精神科看病。

  关念红认为,反复就诊,频繁检查,又无发现身体异常,应考虑去精神科就诊。确诊为“疑病症”患者,可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同时还可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2)从个性心理特征上分析,疑病症患者大多有偏执性格(或称多疑与执拗性格),主要表现为多疑、过分敏感、固执己见、自负、自我评价高、依赖性高、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等特点。对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对病人认为的“病情”进行解释,说明其所讲的相应部位无器质性病变,鼓励病人提高战胜“心病”的信心。

  2 恐病

  在人群中,有相当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讳疾忌医”,不愿意走进医院。其中有来自于对疾病的恐惧,对医生的不信任,不愿意服西药,害怕检查出大病来……这都使得他们就像老鼠见着猫一样,远离医院、逃避医生。

  陈女士,33岁,从来不会主动做体检,最近她无意中发现左乳房有一个小结节,她怀疑自己已得了乳腺癌,经常泪流满面,但就是不敢走进医院,只到药铺抓些中药服用。

  同样,还有一群中年男性,他们的生活习惯很不健康,但连每年一次的体检也不想去做,唯一的原因就是:“万一查出什么病来,医生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喝,我这活着还有啥意思?”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