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6年Belk和Sunderman首先调查了不同实验室间差异很大。1950年Levey和Jennings首先将Shewhart(USA,首先提出)工业质量管理上的控制图移植到医学检验中来。
2. 误差是测定值与真值的差。精密度是每次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的符合程度。系统误差决定正确度,可以校正和设法消除增加次数不能减少。随机误差决定精密度,不能修正,但可增加次数来减小。含有过失误差的值为异常值。
3. 有效数字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的原则。
4.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广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系,用来说明一组变量值的集中趋势,中心位置或平均水平。均数应用于:描述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因而需同质,用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只能反应数据集中趋势。正态分布总面积为1或100%,理论上:u±σ 占总面积68%,u±1.96σ占95%, u±2.85σ占99%。
5. 质控品要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一般CV%应小于2%,其它分析物应小于1%,冻干品其复溶后稳定,2~8℃不少于24h,零下20℃不少于20天,某些不稳定成份复溶前后4h变异小于2%。质控品到实验室后有效期一年以上。
6. 失控检查测定方法本身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最有意义的是真失控批数和假失控批数和与之相应的误差检出率(Ped,类似诊断试验的灵敏度)和假失控率(Pfr,相当于诊断试验的特异性),一般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Pfr值为0.01到0.05范围内的假失控率是可被认为合理的。
7. 功效函数图的重要作用是在控制方法的设计上保证常规试验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并表达当分析批中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时决定分析批失控的概率。
8. 病人数据质量控制种类:正态均值法(1965年Hoffmann Waid),众数判断法,移动均值法(由Bull建立,用于血液学。)Δ(delta)检验系统,阴离子隙法,酸碱平衡法。
9. 允许总误差可用为室内质控方法设计的起点亦可为室间质量评价的标准,能力评价采用Z比分数时:Z小于或等于2时为满意,大于2小于3时为有问题,大于3时为不满意。每一次活动每一分析项目未能达到至少80%可接受成绩称为本次活动该分析项目不满意。实验室对文件记录必须保存两年以上。计划必须提供每次活动至少5个标本,一年三次。要保留所有发给出组织者的文件的复印件。
10. 实验方法的评价:重复性试验:考察候选方法的随机误差。回收试验:主要用于确定比例误差。干扰试验:衡量候选方法的准确度形成恒定系统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