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RF是抗人或动物IgG分子的FC片段的抗体。作为一种抗体,其抗免疫球蛋白类型可分为IgG-RF、IgM-RF和IgA-RF等。RF不仅与变性的IgG分子反应,也可同自身IgG或异体IgG分子反应,并且与其他抗原如核蛋白发生交叉反应。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滑液中可测出19sIgM-RF、7sIgM-RF和7sIgG-RF,这三种RF可相互发生反应,后二者主要参与关节外症状的免疫复合物。
RF产生于外周淋巴结、关节滑膜、扁桃体淋巴滤泡和骨髓等。B淋巴细胞的激活,尤其CD5+B淋巴细胞是产生IgM-RF主要细胞。
测定RF的方法常有乳胶凝集法及绵羊红细胞凝集法(SCAT),这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在90%以上,SCAT法的敏感性不如乳胶凝集法,但特异性较高。乳胶凝集法和SCAT法均只能测出19sIgM-RF。IgG-RF、IgA-RF和7sIgM-RF则需用ELISA法测定。RF在类风湿关节炎中阳性率为80%左右,是诊断RA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因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阳性,随年龄的增高,阳性率可增高,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RF假阳性率为2-25%不等。且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出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LE、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RA的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有学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是发生RA的危险因子。
临床上RF常作为区分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标准。必须明确,部分RA患者测不出IgM-RF,应进一步检测IgG-RF和IgA-RF,这两种类型RF对IgG分子特异性强,而不易与其他非相关抗原反应。RF滴度越高,对RA的诊断特异性越高。对RF阴性,且临床上高度疑似RA的患者,还可进行免疫复合物中RF的测定,即可将循环免疫复合物经酸化高浓度氯化钠,或高度稀释分离后测RF,这称为隐性RF,尤其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二.抗核周因子
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APF)是1964年荷兰学者Nienlucis和Mandema用夹粘膜细胞作为底物检测抗核抗体(ANA)时,偶然发现细胞核周围有均质型的4~7µm荧光颗粒,称之为抗核周因子(APF)。进一步研究发现APF主要出现在RA患者血清中,而少见于SLE等非RA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及正常人。APF是一种RA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且以IgG型为主。APF对RA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0%以上。是早期诊断RA的有效指标之一。检测APF主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三.抗角蛋白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是1979年Young等人发现RA血清中有一种与大鼠食管角质层成分起反应的抗体,且发现该抗体对RA诊断有较高特异性。AKA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发现,AKA对于诊断RA的特异性很高(90%左右),初步证实AKA与RA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和CRP有关。AKA与RF、抗RA33/RA36抗体、抗Sa抗体等无交叉反应及相关性,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以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抗Sa抗体阴性的患者提供另一个诊断指标。临床研究还表明,AKA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出现,因此,它是RA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该抗体在患者滑液中阳性率与血清基本一致,但程度明显高于后者,提示AKA可能在滑液局部合成并对滑膜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四.抗Sa抗体
抗Sa抗体是以患者Savoic名字命名的一种新型自身抗体。Sa抗原最早在人脾中发现,后又发现Sa抗原存在于人的胎盘及类风湿滑膜翳中,推断Sa抗原可能存在于正常人体组织中,是人体的正常组成成分。抗Sa抗体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Despres等人首先报道了该抗体对RA具有诊断特异性,在未经选择的RA患者中抗Sa抗体的阳性率为42.7%,其特异性高达98.9%。抗Sa抗体阳性组患者晨僵、关节受累明显重于阴性组,且血沉增快,X线分期中Ⅱ、Ⅲ期比例亦明显高于阴性组,提示抗Sa抗体阳性者病程发展可能较阴性者快,症状较重,因此抗Sa抗体对疾病的分型可能有一定意义。研究发现,抗Sa抗体在关节滑液中存在,提示在滑膜可能发生原位免疫反应,抗Sa抗体在RA慢性损伤过程中起着潜在的作用。尤其对不典型的早期RA,抗Sa抗体可成为诊断RA的另一个指标。抗Sa抗体不与RF、抗核周因子(APF)、抗ENA抗体和抗RA33抗体等发生交叉反应。RF阳性和阴性的RA患者抗Sa抗体均可阳性,在RA的头几个月就可测出抗Sa抗体,且抗体滴度随疾病活动度和治疗而波动,提示抗Sa抗体的测定对RA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指导治疗有所帮助。
五.抗RA33抗体
1989年Hassfeld等首次报道抗RA33抗体,因该抗体是诊断RA较为特异的抗体,且与分子量33KD的核酸蛋白发生反应,因此定名为抗RA33抗体。其靶抗原为33KD的核酸结合蛋白,与hnRNP中的A2蛋白一致,抗原来源于HeLa细胞或Ehrilich细胞。检测方法为免疫印迹法(IBT)。1992年Hassfeld在检测抗RA33抗体的同时,发现部分RA患者同时存在针对36KD核酸蛋白的抗体,且后者与抗原分子量同为36KD的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抗体)无关。抗RA33抗体与抗RA36抗体常同时出现,在免疫印迹检测时如同时在33KD、36KD处形成两条特征性条带,对RA诊断更具有特异性。在各项RA早期诊断指标中,抗RA33抗体特异性最高,在RA中的阳性率为35.8%,尤其在RA早期出现。抗RA33抗体的消长与病情及用药无关。
六.抗RANA(Rheumatoid Arthritis Nuclear Antigen)抗体
即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因与RA关系密切,故取名为RA相关的核抗体。虽然该抗体主要存在于RA病人中,但并非RA的特异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得其阳性率:RA40%,非RA结缔组织病20%,正常人5%。抗RANA抗体效价在RA病人中明显高于其他病人。因为RANA存在于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样的细胞株内,故有人提出该抗体出现可能同EB病毒感染有关。
七.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
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敏感性为46.6%,特异性为96.6%。与APF、AKA相关,CCP是filaggrin的一段肽链,但不完全重叠。抗CCP抗体与HLA-DR4相关,提示抗CCP抗体阳性RA病情重、骨破坏明显。抗CCP抗体可用ELISA法检测。
|